马鞭草
药品名称
马鞭草
汉语拼音
Ma bian cao
傣药名
芽夯燕
别名
牙项燕
中药材基原
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1.又名:马鞭稍《滇南本草》整理本,铁马鞭(华东、华南),土马鞭(广东),蜻蜒草(浙江、福建)。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5~120cm。茎四方形,近基部为圆形,具棱,节及棱上有硬毛。叶对生,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l~4crn,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和缺刻,茎生叶多数为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细弱,花小,无柄,密集,结果时疏松排列;每花具1苞片,稍短于花萼,具硬毛;花萼管状,膜质,具5棱,延伸成5浅齿,被硬毛;花冠淡紫色至蓝色,联合成管状,长4~8mm,外面具微毛,向上扩展成5裂片,裂片长圆形,顶端钝;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子房无毛。果长圆形,长约2mm,外果皮薄,熟时4瓣裂。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路边、山坡或林缘。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野生或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备用;或鲜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状。茎方柱形,多分枝,表面绿褐色,粗糙,有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边缘纤维状,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完整者展开后呈卵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羽状分裂或3深裂。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果实外有灰绿色萼片,小坚果棕色,长约2mm,扩大镜下可见纵脊纹。无臭,味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麦面均有多数不定式及不等式气孔;非腺毛众多,单细胞,先端尖,基部稍膨大,长160~280μm,基部宽约40μm,圆形短柄腺毛头部4细胞,直径28~30μm。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形较小,壁薄,长方形或多边形;气孔不定式;非腺毛长80~280μm,直径约12μm。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切向壁稍厚;角隅处有厚角组织,4~5列细胞,内含浅黄色色素。皮层纤维束于茎的四角各有1个大束,四边各有2个小束。韧皮部较狭窄、木质部稍宽,有导管、木薄壁细胞及纤维。中央髓部较大,细胞壁薄。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10g,加入等量的碳酸钙拌匀,用80%甲醇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低温蒸干,残渣用少量乙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一乙酸乙酯一异丙醇以(1:3:1)为展开剂,以马鞭草苷为对照,展距17cm,喷以Godin试剂问%香草醛乙醇溶液
化学成分
叫含马鞭草新苷(verbascoside),腺苷(deno-sine),β一胡萝卜素(β-carotcnc)[1]。 根、茎含水苏糖(stachyose)[2]。全草含马鞭草苷(verbena-lin,戟叶马鞭草苷(hastatoside)[3],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桃叶珊瑚苷(aucubin),蒿黄素(artemetin)[4.5]。
药理作用
1.抗疟原虫作用 本品针剂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抑杀疟原虫方面效果较好。控制症状,宜在发作前2~3h注射,它能使疟原虫变形[1]。 2.消炎作用 马鞭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对家兔结膜囊滴入芥子油而引起的炎症有消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强[2]。 3.镇痛作用 马鞭草水提取物给家兔作齿髓电刺激法试验证明有镇痛作用。醇性水溶液的镇痛作用更持久[2]。 4.镇咳作用 马鞭草煎剂有一定镇咳作用,镇咳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苷[3]。 5.泌乳作用 马鞭草苷对哺乳动物有持久的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4]。 6.止血作用 马鞭草苷可促进家兔血凝[1]。
性味
味苦、微甜,性凉。入水、风塔。
功效
清火解毒,通气血,利三盘,消水肿。
主治
主治“兵哇皇,呢理,唉”(风热感冒,发热,咳嗽),“拢沙龙接火”(咽喉肿痛),“拢沙龙接火,拢害线”(咽喉肿痛,疟疾),“拢达儿”(腮腺、颌下淋巴结肿痛),“崩赶接崩”(胃脘胀痛),“暖冒拉方来,贺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包敷。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兵哇皇,呢理,唉”马鞭草15g,车前草15g。煎汤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沙龙接火,拢害线”马鞭草根15g。煎服。(德宏州傣医冯国清验方) 3.治“拢达儿”马鞭草鲜叶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4.治“崩赶接崩”马鞭草20g。煎汤内服。 5.治“暖冒拉方来,贺办答来”马鞭草根20g,车前草20g。煎汤,加盐内服。 6.治“拢蒙沙嘿”马鞭草根15g,使君子根15g,用火烤熟。煎服。(4~6方出白景洪市傣医波为下验方) 7.治“割鲁了拢牛,拢泵”马鞭草根15g,草决明15g,小拔毒散30g。煎汤内服。 8.治“拢沙龙接火”马鞭草15~30g,小拔毒散根15g。煎服。(7、8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参考
《中华本草》傣药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