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中医药 /常见中药最详细解释及应用
白鲜皮
别名释义
北鲜皮(《药材资料汇编》),白膻皮、羊膻草根、羊角条根皮(河南),八股牛(东北)。
别名
北鲜皮;白膻皮;羊膻草根;羊角条根皮;八股牛
主治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本品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及祛风止痒之效。用于湿热疮毒,遍身脓窠,肌肤溃烂,黄水淋漓,常与苍术、苦参、连翘等燥湿解毒之品同用;若治风疹、湿疹、疥癣瘙痒,又多与生地、防风、赤芍等配伍,如《外伤科学》四物消风汤。
2.黄疸尿赤,湿热痹痛 本品既清热燥湿,又祛风通痹。用于湿热黄疸,小便黄赤,配茵陈蒿有利胆退黄之功,如《杂病源流犀烛》白鲜皮汤;若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可配苍术、黄柏、牛膝等品,以除湿热痹痛。李时珍谓本品“为诸黄风痹之要药”。
商业成品规范
商品统装。以身干、条大、肉厚、色灰白、断面分层、无木心者为佳。以辽宁产品质优。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梣酮(C14H16O3)总量不得少于0.050%,黄柏酮(C26H34O7)不得少于0.15%。
采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部粗皮,纵向剖开,抽去木心,切厚片,晒干。生用。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白鲜皮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孢子癣菌、铁锈色小孢子癣菌、羊毛状小孢子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诺卡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无明显抑菌效果[2]。
2.解热作用 试验证明,白鲜皮浸出液,对因温刺法而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3]。
3.抗炎作用 白鲜皮水提物对半抗原2,4,6-三硝基氯苯所致的接触性皮炎及颗粒性抗原羊红细胞所致的足趾反应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及蛋清所致的小鼠足跖炎症反应[4,5]。白鲜皮水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有抑制二甲苯造成的非特异性耳廓肿胀的作用,与吲哚美辛作用相似,但水提取物抗炎作用弱于95%乙醇提取物。故认为95%乙醇提取物是白鲜皮的抗炎有效部位[6]。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白鲜皮水提物对半抗原picryl chlonide所致的接触性皮炎及颗粒抗原羊红细胞所致的足跖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抗原攻击前给药则无这种作用。此外,白鲜皮对于小鼠抗SRBC抗体的产生,包括对抗体产生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白鲜皮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5]。白鲜皮中粗多糖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7]。
5.抗癌作用 本品非极性溶剂提取物及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活性,45%浓度即能杀死艾氏腹水癌、S180及U14细胞[1],胡芦巴碱12.5mg/kg能延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31%[8]。
书载药用部份及分布
白鲜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谓: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有羊膻气,故名。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 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的干燥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均为野生。
评价
1.《本草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2.《本草述》:“白鲜根皮,始尝之,味微咸,后味辛,后即纯苦,苦中复有微辛,《本草》言其气寒。夫咸入血,苦寒之性,有辛而合之以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滞热矣。肝为风木,不独血虚能生风,即血滞者亦然,血之滞也,不独寒能涩之,即热而气伤者亦能涩之,此味于是有专功,谓其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者不谬也。……但脾以肝为用,而此之借金气以达者,肝更借肺为用以致于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气达,而湿热乃散,故治湿痹及黄疸症。”
3.《本草求真》:“白鲜皮,阳明胃土,喜燥恶湿,一有邪入,则阳被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湿,湿淫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以致关节不通,九窍不利,见为风疮疥癣,毛脱疽黄,湿痹便结,溺闭阴肿,咳逆狂叫,饮水种种等症,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以为开关通窍,俾水行热除,风息而症自克平。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未达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若使素属虚寒,切勿妄用。”
化学成分
白鲜皮的根中含有白鲜碱、异白鲜碱、白鲜皮碱、茵芋碱、γ-崖椒碱、前茵芋碱、异斑佛林草碱、胡芦巴碱、胆碱、去甲茵芋碱;梣酮、异白蜡树酮,6β-羟基白蜡树酮、柠檬苦素、柠檬苦素地噢酚、黄柏酮酸、黄柏内酯、白鲜脑交酯、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
临床报告
1.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白鲜皮粉,每服5g,口服2次,治疗18例,痊愈12例,好转1例,无效5例[9]。
2.治疗阴道炎 用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各30g,苦参、川椒、龙胆草各15g,枯矾20g,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将除枯矾外的以上6种药材煎煮2次,第1次加水3000ml,煎20~30分钟;第2次加水2000ml,煎20分钟,合并两次煎滤液,浓缩至1000ml,加枯矾兑化备用。将煎剂温度保持在30~40℃,熏蒸20分钟,坐浴15分钟,早晚各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停药1周。结果:56例患者中48例痊愈,显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2%[10]。
3.治疗面癣 白鲜皮20g,苦参、大黄各30g,川椒、地肤子、黄柏各15g,黄连10g。将上药加水300ml,煎煮15~20分钟,滤液,待温后浸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治疗49例,治愈45例,有效4例[11]。
4.治疗手足皲裂 白鲜皮、地骨皮、苦参、甘草各30g。加水2000~3000ml,煎至1000~1500ml药液,趁热滤出,先熏洗患处,待温度适宜时浸泡30分钟,每日1剂,每天熏洗2次,7日为1个疗程。平时患处外涂甘草油(甘草100g,酒精200ml,甘油200ml。先将甘草粉碎过80目筛,浸泡在酒精内24小时后,滤除甘草,于浸液中加入甘油混匀备用)。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6%[12]。
5.治疗扁平疣 白鲜皮50g,明矾50g。先将白鲜皮文火水煎30分钟后倒出滤液约200ml,加入明矾充分摇匀,待凉温后取适量药液涂擦患处,并用手揉搓10分钟,使药物渗透于皮肤内。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结果:用药1个疗程达到止痒效果者43例,占35.8%;用药2~3个疗程皮损完全消退脱落者89例,占74.2%;症状无明显改善者4例,占3.3%[13]。
用法用量
煎服,6~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参考文献
[1]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3)[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79.
[2]付永霞,白鲜皮的抑菌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238-239.
[3]马清钧,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162.
[4]谭家莉,谢艳华,匡威.白鲜皮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医药,2004,3(8):35-36.
[5]王蓉,徐强,徐丽华.白鲜皮的免疫药理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4):234.
[6]杨桂明,艾丹.白鲜皮抗炎有效部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209-2210.
[7]李淑惠,纪耀华.白鲜皮粗多糖提取与总糖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4.
[8]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076.
[9]丁万一.白鲜皮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J].辽宁医药,1977(4):44.
[10]刘丽华,王素云,舒晓宏,等.中药熏蒸治疗老年性阴道炎5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6):375.
[11]何同国.中药洗剂治疗面癣49例[J].陕西中医,1991,12(1):33.
[12]宋红旗,王飞霞,中药外用治疗手足皲裂5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0,14(11):45.
[13]小海.白鲜皮明矾洗液治疗扁平疣[J].山西中医杂志,1999,18(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