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别名释义
节华(《神农本草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扑子》),金蕊(《本草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簮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别名
节华;金精;甘菊;真菊;金蕊;家菊;馒头菊;簮头菊;甜菊花;药菊
主治
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风热,故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风邪上扰,头痛目眩 本品辛、微寒,疏散风热效佳,故可用于风热上攻,头痛不止,口干烦热者,常配石膏、防风、蔓荆子、羌活等,疏风散热,如《重订严氏济生方》菊花散;或与羌活、独活、旋覆花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风邪外袭,面目浮肿,头目昏眩,甚则呕吐之症,如《宣明论方》菊叶汤(又名菊花散);若与疏散风热之品荆芥、防风、薄荷、蝉蜕等以及祛风止痛之品川芎、羌活、白芷配伍,可用于风热上攻,偏正头痛,或巅顶痛,伴有恶寒发热,头晕目眩,舌苔微黄者,如《银海精微》菊花茶调散;若风寒之邪上扰,所致头痛眼疼,头眩胸闷者,本品还可与细辛、防风、麻黄、川芎等药配伍、疏风散寒止痛,如《圣济总录》菊花汤。
3.目赤昏花,翳膜内障,瞳仁紧小,睑眩赤烂 本品功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肝火上攻以及肝肾阴虚所致的目赤肿痛,目暗不明,视物昏花,翳膜附睛等病证。若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羞明流泪,隐涩难开,或暴赤眼痛,或攀睛胬肉痒痛者,一般均可配伍白蒺藜、木贼、蝉蜕等清肝明目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菊花散;若内热炽盛,上攻头目,目肿如脱者,可配芒硝、石膏、射干等同用,清泄内热,消肿止痛,如《圣济总录》接神散;若风热上攻,两目昏暗,羞明多泪,隐涩难开,渐生翳膜,或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昏涩隐痛,或暴赤肿痛者,可与密蒙花、石决明、白蒺藜、木贼、羌活配伍,疏风清热,明目退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密蒙花散;或配大黄、川芎、牛蒡子、山栀、白蒺藜、黄芩等,共奏疏风泻火,退翳明目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流气饮;若风热上攻,两目暴肿,两睑溃烂者,当配滑石、石膏、黄芩、桔梗、黄连等同,如《证治准绳》菊花通圣散;若用于眼生翳膜,遮睛翳障及内障青盲者,可适当配活血药及其他明目退翳药同用,如《圣济总录》车前散中以本品配车前子、蝉蜕、京三棱、石决明、草决明等;治疗翳膜遮晴,还可以本品配川椒、楮实、荆芥穗、木贼等,如《卫生宝鉴》五秀重明丸;若用于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畏光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者,又常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等,如《医级》杞菊地黄丸,共收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若用于心肾阴虚,目失濡养,双目不痛,瞳仁紧小,口干口苦者,可配女贞子、麦冬同用,如《辨证录》菊女饮:若见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瞻视不明,常见黑花,多有冷泪者,当配枸杞子、巴戟天、肉苁蓉等,共奏补肝肾,明眼目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菊睛丸;若配蜀椒为丸,口服,用治眼目昏暗诸疾,如《圣济总录》夜光丸。
4.眩晕惊风 本品入肝经,功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故与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羚羊角、钩藤、白芍等同用,可用治痉厥抽搐肝风实证,如《通俗伤寒论》羚羊钩藤汤。
5.油风脱发 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风热之邪乘虚而入,致生油风,毛发成片脱落,皮肤光亮,痒如虫行者,当首先疏风清热,使邪去正复,可以本品配海艾、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艾汤;若素体血热,加之风热上扰,头发干燥脱落者,亦可与侧柏叶、川芎、桑白皮、旱莲草等配伍,共奏凉血清热,疏风止痒之效,如《御药院方》洗发菊花散。
6.头面游风、风癣 本品质轻上浮,有良好的疏风作用,故可用于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郁于肌肤,窜于腠理。而为头面游风者,当配细辛、附子、干姜、人参、防风、防己等同用,共奏扶正祛风之功,如《医部全录》菊花散;亦可用于肺胃风热上壅,面生风癣,初如㾦癗,时作痛痒者,可与白附子、白芷、绿豆等同用,疏风清热,祛风止痒,如《医宗金鉴》消风玉容散。
7.风痰上扰,头昏目眩 本品入肝经,功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故可用于风痰上扰,头昏目眩,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常以本品配天麻、钩藤、茯神、川芎、半夏、陈皮等同用,共奏息风化痰之效,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麻菊二陈汤;若风痰上扰,阻遏清阳,出现头昏目眩,耳常重听者,又当配白僵蚕、荆芥穗、羌活、川芎、木香、石菖蒲等,祛风痰,清头目,开耳窍,如《朱氏经验方》清神散。
8.疔疮肿毒 本品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常配金银花、生甘草等同用,如《医学心悟》菊花甘草汤以菊花、甘草等分,各120g,水煎服,治疗疔疮;或配当归、生地、白芍、川芎、知母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用于石榴疽,症见色红焮肿,坚硬疼痛,破翻如榴,寒热如疟者,如《医宗金鉴》菊花清燥汤。
商业成品规范
商品按性状不同分为白菊花、滁菊花、贡菊花、杭菊花四种。按产地不同分怀菊、亳菊、川菊、祁菊、贡菊、杭菊、滁菊、黄菊、济菊、平江菊、茶菊等。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烘菊、蒸菊、晒菊等。均分为1~3等,以身干、色白(黄)、花朵完整不散瓣、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20%;含木犀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080%;含3,5-O-咖啡酰基奎宁酸(C5H24O12)不得少于0.70%。
注意事项
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本草汇言》曰:“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采收
9~11月当花盛开时采集。白菊花系将花枝折下,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剪下花头;滁菊花系摘取头状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使头状花序成圆球形,再晒干;贡菊系摘下头状花序,上蒸笼蒸过,晒干;黄菊则用炭火烘干。炮制: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即得。炒制:选择完整菊花,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微黑色为度。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菊花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霍乱弧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解热作用 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1]。
3.抗炎作用 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烯二醇、三醇及其相应的棕榈酸酯和肉豆蔻酸酯对实验性小鼠耳水肿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
4.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菊花能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明显延长家蚕寿命;还可以提高小鼠心脑耐缺氧作用,延长其生存时间以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2]。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菊花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或供血不足的实验动物,能增加其血流量和营养性血流量,还有加强心肌收缩和增加耗氧量的作用[1]。
6.其他作用 另外,本品还有抗诱变、抗肿瘤等作用[1-3]。
书载药用部份及分布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多有收载。菊本作鞠。鞠,穷也。月令九月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故名。为菊科植物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的干燥头状花序。按性状不同分为白菊花、滁菊花、贡菊花、杭菊花。白菊花:主产于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商丘者称为“亳菊”,产于河南武陆、博爱者称为“怀菊”,产于四川中江者称为“川菊”,产于山东济南者称为“济菊”,产于河北安国者称为“祁菊”,产于湖南平江者称为“平江菊”;滁菊花:主产于安徽滁县,品质最佳;贡菊花:主产于安徽歙县,浙江德清;杭菊花:主产于浙江嘉兴、桐兴,吴兴产多系茶菊,产于海宁者多系黄菊。均为栽培。
评价
1.《神农本草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2.《本草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3.《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大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4.《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5.《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6.《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
化学成分
菊花含有多种挥发油,黄酮类,菊苷,氨基酸,水苏碱,腺嘌呤,胆碱,刺槐素,维生素B1、A等。挥发油中含龙脑菊油环酮、樟脑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刺槐苷。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挥发油含量测定表明,济菊含量最高,贡菊含量最低。
临床报告
1.治疗发热 以小儿退热汤(金银花、白菊花、荆芥、白芷、生地黄、芦根、七叶一枝花、板蓝根、淡竹叶、生甘草)随证加减,用于小儿多种感染(细菌、病毒)引发的高热,治疗36例,痊愈29例,显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疗程最短11小时,最长5天,一般在24小时以后开始退热[4]。
2.治疗急慢性咽炎 自拟菊花方(菊花10g、金银花8g、麦冬12g、桔梗8g、胖大海6g、木蝴蝶1g、生甘草6g,上药掺匀,取适量加入白开水浸泡5~10分钟,代茶饮)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每日1剂,3天1个疗程。共观察300余例,均获良效。其中急性咽炎一般1~2个疗程,慢性咽炎3~5个疗程[5]。
3.治疗头痛 以单味菊花饮泡茶内服治疗偏头痛32例,结果治愈23例,有效9例。治疗显效最短半月,最长2个月[6]。
4.治疗三叉神经痛 以菊花茶调散(菊花12g、川芎24g、白芷9g、细辛5g、蜈蚣3条、全蝎9g、僵蚕9g、钩藤30g、白芍12g、甘草6g)合撮风散(菊花12g、白芷9g、细辛5g、僵蚕9g、全蝎9g、蜈蚣2条、钩藤30g、白芍12g、甘草6g、蝉蜕30g)加减内服,治疗三叉神经痛39例,疗效确切[7]。
5.治疗高血压 以杭菊花、野菊花、冬桑叶、辛夷各500g,薄荷200g,红花100g,混合粉碎后另拌冰片50g装入布袋做枕头使用,治疗高血压36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7例[8]。另有以桑寄生、夏枯草、钩藤、菊花、罗布麻叶、生槐花、灯心草、绿豆壳、薄荷、龙脑等十余味中药做成高血压外用药包,将药包置于睡枕上面,枕于脑后风府、风池、大椎穴上,睡时使用,治疗195例高血压患者,有效率为92.30%,其中Ⅰ期疗效最好,Ⅱ期次之,Ⅲ期疗效最差[9]。
6.治疗眩晕 以自拟菊花生地饮(菊花30g、生地20g、女贞子15g、夏枯草20g、白芷10g、枸杞子20g、白蒺藜15g、牡蛎3g、佛手10g)随证加减水煎服,治疗眩晕者42例,结果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10]。另有自拟清眩通窍汤(菊花、半夏、天麻、菖蒲、钩藤等)治疗内耳眩晕62例,总有效率100%[11]。
7.治疗重症沙眼 潘氏以自拟沙眼2号(金银花、菊花各18g,生地、连翘、木贼、山栀各12g,红花6g,生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第3煎用之外洗,治疗眼睑内脉络壅滞,气滞血瘀的重症沙眼124例,结果治愈97例,显效23例,好转4例[12]。
8.治疗链霉素毒性反应 以骨菊钩藤汤(骨碎补30g,菊花、钩藤各12g,随证加减,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煎至500ml备用)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于消除链霉素毒副反应,总有效率98.1%[13]。
9.治疗鼻炎、鼻窦炎 取菊花和鹅不食草的全草挥发油制成菊鹅滴鼻剂,临床用于鼻窦炎及急慢性单纯性鼻炎共135例,治疗结果,治愈64例,显效34例,有效10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0%[14]。
10.治疗睑腺炎(麦粒肿) 采用耳尖、眼穴,太阳穴点刺出血,同时耳穴贴压,并用熏眼明方(桑叶、菊花、川军)治疗麦粒肿200例,总有效率98.5%[15]。
11.治疗其他病证 菊花明目饮(菊花18g,黄芩12g,柴胡6g,龙胆草3g,知母、玄参、赤芍、牡丹皮各9g,防风3g,青葙子6g)加减治疗葡萄膜炎(色素膜炎)47例,获效[16]。
毒性
据有关报道,杭菊花可致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患者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的小水疱,或出现糜烂、渗液、结痂、肥厚增生等。连续5年以上接触杭白菊后,皮损逐渐表现为糜烂、渗出、结痂、肥厚增生、色素沉着;患者自觉瘙痒、烧灼感及绷紧感;无恶寒、发热、恶心、头痛及食欲不佳等全身症状。根据病史、发病季节、皮疹形态、自觉症状及斑贴试验,可以诊断杭白菊叶、花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为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17]。
参考文献
[1]李英霞,彭广芳,王小梅,等.菊花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1998,9(6):580.
[2]张健,李友宾,钱大玮,等.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1941-1942.
[3]余素贞,王家骥,魏凌珍.7种中草药的抗诱变性试验[J].癌变•畸变•突变,1994,6(2):31-35.
[4]陈命新.小儿退热汤治疗高热36例[J].云南中医杂志,1988,9(2):27.
[5]侯瑞田.菊花方治疗急慢性咽炎[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6):277.
[6]刘炳凤.单味菊花饮治疗偏头痛32例[J].河南中医,1995,15(4):234.
[7]刘红军,吕树云.菊花茶调散合撮风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39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2,11(2):32.
[8]王健生.“健康长寿药枕”的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0(1):34.
[9]梁珑,冯佩芬.高血压外川药包治疗195例高血压临床疗效分析[J].中成药,1997,19(1):26-27.
[10]王永宪.自拟菊花生地饮治疗眩晕42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2):558.
[11]王丽华.清眩通窍汤治疗眩晕62例[J].陕西中医,1996,17(9):404.
[12]潘聪亚.中药治疗重症沙眼124例[J].陕西中医,1995,16(5):202.
[13]刘子贵.骨菊钩藤汤治链霉素毒性反应53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86(11):30-31.
[14]秦百宣,秦葵,钱彦丛,等.菊鹅滴鼻剂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1996,18(1):25-26.
[15]吴传俊,周升举.针药并施治疗麦粒肿200例[J].陕西中医,1997,18(2):84.
[16]周奉建,张教景.菊花明目饮加减治疗色素膜炎47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0):448-449.
[17]蒋惠平,钱利兴,刘学勤,等.杭白菊致接触性皮炎临床分析(附108例报告)[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24(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