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知母
药品名称
土知母
汉语拼音
Tuzhimu
苗药名
窝达尚
苗药拼音
vobdakdlangd
别名
鸢尾
中药材基原
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根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5~80cm。植株基部围有老叶残留的膜质叶鞘及纤维。根茎较短,肥厚粗壮,叶基生;叶片剑形,长15~50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套叠排成2列,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茎高20~40cm,与叶近等长,中下部有1~2片茎生叶,顶端有1~2个分枝;苞片2~3;花梗长1~2cm;花蓝紫色,直径达10cm,花被裂开片6,2轮排列,外轮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外折,中脉具不整齐橘黄色的鸡冠状突起,内轮裂片较小,倒卵形,拱形直立,花被管长3~4cm;雄蕊3,长2.5~3cm,花药黄色;子房下位,3室,花柱分支3,花瓣状,蓝色,覆盖着雄蕊,无端2裂,边缘流苏状。蒴果,椭圆状至倒卵状,长4~6cm,直径2~2.5cm,有6条明显的肋;种子梨形,黑褐色,种皮皱。花期4~5月,果期6~7。
栽培与养殖
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根茎呈不规则节结状有分枝,一端膨胀,另一端渐细,外被膜质叶片。表面棕黄色,粗皱,近根头部上侧有横向环纹,下侧有细根痕,呈圆点下陷。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可见散在的小点(维管束)。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
根茎含异黄酮糖苷及盾叶夹竹桃苷:(androsiln)[1],鸢尾黄酮新苷(instectonn)A[1,2]、B,鸢尾黄酮新苷元(iristectorgenin)A、B,去甲基鸢尾黄酮新苷元(demethyliris tectorigenin)A或B,鸢尾酮苷(tectoruside)[2],鸢尾苷(tectondin),鸢尾苷元(tectongemn),野鸢尾苷元(lngemn)[3]。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鸢尾根乙醇提取物13g/kg灌胃,对组胺、醋酸所致的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巴豆油所致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8g/kg灌胃,对大鼠的透明质酸酶或甲醛性足肿胀及棉球肉芽组织增生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所含鸢尾黄酮苷和鸢尾黄酮,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的酸酶的作用,且不为半胱氨酸阻断,还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酸酶性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胶性浮肿。对大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2]。
2.解热作用  鸢尾根乙醇提取物8g/kg灌胃,对皮下注射15%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3.抗过敏作用  鸢尾黄酮对大鼠因卵清蛋白诱导的皮肤被动过敏的抑制率为40%[3]。
4.其他作用  鸢尾根有明显祛痰作用,鸢尾根乙醇提取物25g/kg灌胃,能显著增加小鼠呼吸道排痰量[4]。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10%鸢尾根对京防86.1(甲1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1]。此外尚有催吐和泻下作用[6]。
5.毒性  鸢尾根提取物小鼠灌胃的LD50为39g/kg[1],也有报道认为大于50g/kg[7]。
性味
味苦、辛,性冷;小毒。入热经、快经。 (1)《贵阳民间药草》:“辛、寒。微毒。” (2)《苗族药物集》:“性冷,味苦,入热经;有小毒。”
功效
消积,泻热,利咽,通便。
主治
主治食积胀满,咽喉肿痛,便秘,牙龈肿痛,跌打伤肿,疮疖肿毒,蛇犬咬伤。 (1)《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消食积,顺气,缓下。治膨胀病。”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凉血,养阴,止吐血,生津止渴。疗痔疮,眩晕及狂犬病。” (3)《贵州草药》:“治月家病。” (4)《苗族药物集》:“泻热通便,利水消肿。主治热经、快经引起的便秘、腹胀、腹水,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磨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食积饱胀①土知母3g。研细,用白开水或对酒吞服。(《贵阳民间药草》)。②土知母根适量。研粉。(《贵州民间方药集》) 2.治食积、气积、血积鸢尾根茎9g,薏苡仁根15g,刘寄奴9g,水煎,以酒为引服;或研末,以酒调服。 3.治胃口臭鸢尾根茎、栀子各9g,鱼腥草12g,水煎服。(2~3方选自《万县中草药》) 4.治痞块土知母(去皮,酒浸透,晒干)研末。第1次用9g,合猪油煎鸡蛋吃;第2次用9g,配隔山消9g,煎鸡蛋吃;第3次用9g,配隔山消、巴岩姜末各6g,煎鸡蛋吃(《贵州草药》) 5.治肝硬化腹水鸢尾根茎3g,生用切片,煎鸡蛋吃。吃后1小时可泻。(《万县中草药》) 6.治咳嗽土知母3g,大山羊9g,煎水,每日3次分服。(《常用民间草药手册》) 7.冶痈疮疖肿鸢尾根茎适量研粉,凉开水调敷,(《广西本草编选》)
制剂
参考文献
[1]Morita N,et al.Chem Pharm Bull,1972,20(4):730
[2]森田直贤,等.药学杂志(日),1972,92:1052
[3]吴亚西,等.药学学报,1992,27(1):64
药理
[1]吴泽芳,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6):28
[2]江崎俊治.日本药理学杂志,1968,64(2):186
[3]Abe F,et al.Phytochemistry,1991,30(10):3379
[4]吴泽芳,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创刊号:153
[5]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5):49
[6]黄劳逸.民生医药,1936,25:13
[7]吴泽芳,等.药物分析杂志,1985,5(3):167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