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心草
药品名称
灯心草
汉语拼音
Dengxincao
苗药名
仰松迷
苗药拼音
nangxsougbmil
别名
reib dend col锐灯草(贵州松桃),uab denb cox蛙蹲曹(贵州黔南)水灯心
中药材基原
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全草或茎髓。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m。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茎簇生,圆筒状,直径1~2cm,内充满乳白色髓。基部具鞘叶状,红褐色或淡红色,叶片退化呈刺芒状。花序假侧生,聚伞状,花多,密集成簇,淡绿色;总苞片似茎的伸延;花被片条形,边缘膜质;雄蕊3,长为花的2/3;子房3室,柱头3枚,蒴果长圆状,先端钝或微凹,长约与花被等长或稍长,内有3个完整的隔膜。种子多数,卵状长圆形,褐色,长约0.4mm。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生于水旁、田边等潮湿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与养殖
喜湿润环境,耐寒,忌干旱。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潮湿、肥沃疏松地栽培为宜。用种子繁殖,直播法。秋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贮藏待播。播后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年中耕除草。
采收加工
全草:秋收采割,晒干;茎髓:秋收采割下茎秆,顺茎划开皮部,剥出髓心,捆把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细圆柱形,长达90cm,直径1~3m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置放大镜下观察,有隆起的细纵纹及海绵样的细小孔隙。质轻,柔软,有弹性,易拉断,断面不平坦,白色。气味不显著。以条长、粗壮、色白、有弹性者为好。 显微鉴别 茎髓横切面:全部由通气组织组成。每一细胞呈类方形或长方形,具数条分枝,分枝长8~60μm,直径7~20μm,壁厚约1.7μm,相邻细胞的分枝顶端相互衔接,形成网状结构,细胞间隙大多呈三角形,也有类四边形的。
化学成分
茎髓含多种菲类衍生物[1],还含2,8-二羟基-1,7-二甲基-6-乙烯基-10,11-二氢二苯并[b,f]氧杂庚烷(2,8-dihydrox y-1,7-dime-thyl-6-ethe nyl-10,11-dihydrodiben z[b,f]-ox-epin)[2],α-单-对-香豆酸甘油酯(mono-pcoumaroyl glyceride),木犀草素(luteolin)[3]。全草含挥发油,内有:芳樟醇(linalool),2-十一烷酮(2-undecanone),2-十三烷酮(2-tridecanone),4-对-节烯-3-酮(p-menth-4-en-3-one)等成分,又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正缬氨酸(nor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色氨酸(tryptophane),β-丙氨酸(β-ala-nine)等氨基酸[4]和由二分子谷氨酸(glutamic acid)与-分子缬氨酸(valine)组成的三肽(tripeptide)[5],以及葡萄糖(glucose),半乳糖(galactose)[4],阿拉伯聚糖(araban),木聚糖(xylan),甲基戊聚糖(methylpen-tosan)[6]等糖类。还含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glucoside)[7],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β-谷甾醇葡萄糖苷(β-sitosterol glucoside )[8]等。
药理作用
灯心草具有抗氧化和抗微生物作用  以灯心草丙酮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试验,发现乙酸乙酯提取物抗氧化和抗微生物作用最强[1]。
性味
味淡、涩,性冷。人热经。 (1)《苗族药物集》:“性冷,味涩。人热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淡,性寒。”
功效
利水通淋,清心降火。
主治
主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口疮,创伤,高热不退。 (1)《苗族医药学》:“高热不退,小便不利。” (2)《苗族药物集》:“退热,消肿,利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鲜品15~30g;或入丸、散。治心烦不眠,朱砂拌用。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用鲜品捣烂敷,扎把外搽。
注意事项
下焦虚寒、小便失禁者禁服。
附方
1.治寒风经灯心草、车前草、蓝靛各适量,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2.治小便不利灯心草、蒲公英各适量,水煎服。(《苗族药物集》)
制剂
参考文献
[1]Bhattacharyya J.Experientia,1980,36(1):27
[2]Greca M D,et al.Phytochemistry,1993,34(4):1182
[3]Shima K,et al.Phytochemistry,1991,30(9):3149
[4]Nikolaeva A G,et al.C A,1975,83;111084p
[5]Virtanen A I.Acta Chem Scand,1958,(12):787
[6]平尾子之吉.日本植物成分总览(Ⅲ).1956:430
[7]有宗久,等.生药学杂志(日),1969,23(2):49
[8]Mody N V,et al.J Nat Prod,1982,45(6):737
药理
[1]Oyaizu M,et al.C A,1991,115:68497r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