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药品名称
大黄
汉语拼音
Dahuang
维药名
热万
别名
列丸的、列顽的《回回药方三十六卷》,热万德《拜地依药书》,比合 日巴斯《药物之园》。
考证
《注医典》载:“是产于中国的一种植物的根,其他国家从中国引进。根部密度不强,涩味较弱,咀嚼有藏红花昧。”《白色宫殿》载:“大黄是名为日瓦斯的植物的根,上品出自中国,质硬,体轻,颜色有的偏黄,有的淡黄;克什米尔产的色极黄,味稍甜,碎片比中国产较细。”《拜地依药书》载:“热万是名为日巴斯的植物的根,它分为‘拉万德 其尼’(中国大黄)和‘拉万德 胡拉萨尼’(胡拉桑 大黄)两种,前者用于治疗人的疾病,后者用于治疗动物的疾病;中国大黄为上品,研末后的颜色为藏红花颜色,捣碎时内部的颜色为偏黑黄色。”《药物之园》载:“是名为日巴斯的植物的根,产于中国内地和新疆、西藏等地,也产于胡拉桑和印度的部分城市。挖须根1~2m后
中药材基原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1.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无水大黄《中药志》。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单粗壮。茎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无毛。基生叶大,有粗壮的肉质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cm以上,3~7掌状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状分裂,上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托叶鞘筒状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圆锥状,顶生;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被片6,长约1.5mm,成2轮;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月。(图1) 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2.唐古特大黄 Rheum palmalum 1.var.tanguticumMaxim.ex Rege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又名:鸡爪大黄《中药志》,北大黄《中药材品种论述》。 本种与掌叶大黄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叶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状被外形或狭线形,裂片窄长。花序分枝紧密,向上直立,紧贴于茎。(图2)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东北部。 3.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1.又名:南大黄、马蹄大黄《中药志》,雅黄《中药材品种论述》。 本种与上两种的主要不同点是:基生叶5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托叶鞘膜质,较透明,上有短毛。花较大,淡黄绿色,花蕾椭圆形。果枝开展,翅果边缘不透明。(图3) 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分布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除上述3种正品大黄外,同属的一些植物在部分地区民间作山大黄、土大黄药用,有时与正品大黄混淆,应注意区别。主要有:①华北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分布于内蒙、河北、山西,主要供兽医用及作工业染料的原料,人服后有腹痛感,不能作大黄使用。②藏边大黄R.emodii Wal1.分布于云南和西藏,藏医用于胃肠炎症,外用止血、疗疮、消炎。但本品几无泻下作用,不宜作大黄使用。③河套大黄R.hotaoense C.Y.Chenget C.T.Kao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也几无泻下作用,不能作大黄使用。④天山大黄R.wittrochii Lundstr.分布于新疆,当地有作大黄使用的,但泻下作用不明显。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再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野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区;家种多在1400m以上的地区。冬季最低气温为-10℃以下,夏季气温不超过30℃,无霜期150~180日,年雨量为500~1000mm。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好,黏重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区不宜栽种。忌连作,需经4~5年后再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子芽(母株根茎上的芽)繁殖。种子繁殖:大黄品种易杂交变异,应选品种较纯的三年生植株作种株,7月中、下旬待种子大部变黑褐色时,连茎割回,阴干,脱粒。备用。用育苗移栽、直播法两种。分春播和秋播,一般以秋播为好。育苗,可条播或撒播。条播者横向开沟,沟距25~30cm,播幅10cm,深3~5cm,每1hm2用种量30~75kg。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薄覆细土,盖草。每1hm2用种量75~105kg。发芽后于阴天或睛天午后将盖草揭去。苗出齐后,及时除草、浇水。如幼苗太密,可结合第1次除草间苗。苗期追施稀薄人畜粪尿2~3次。初冬回苗后用土、草或落叶覆盖,至次年萌芽时揭去覆盖物。春播者于第2年3~4月移栽,秋播者于第2年9~10月移栽。选根有中指粗的幼苗,将侧根及主根的细长部分剪去,按行距70cm,株距50cm开穴,穴深30cm左右,每穴栽苗1株。春季移栽的盖上宜浅,使苗叶露出地面,以利生长;秋季移栽盖土宜厚,应高出芽嘴5~7cm,以免冬季遭受冻害。直播法,按行距60~80cm,株距50~70cm穴播,穴深3cm左右,每
采收加工
大黄移栽后,一般于第3、第4年7月种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开四周泥土,把根从根茎上割下,分别加工。北大黄挖起后不用水洗,将外皮刮去,大的开成对半,小团型的修成蛋形。可自然阴干或用火熏干。南大黄先洗净根茎泥沙,晒干,刮去粗皮,横切成7~10cm厚的大块,然后炕干或晒干,由于根茎中心干后收缩陷成马蹄形,故称“马蹄大黄”。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长的小段,晒或烘干即成。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卵圆形或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块片,长3~17cm,直径3~9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系由微细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根茎可见散在的星点(异型维管束),未除尽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顶端有茎叶残基。切面多凹凸不平。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不易折断,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不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根切面: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一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大型草酸钙簇晶,淀粉粒众多。 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常有大型黏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异型维管束排列成环或散在,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特征: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Oμm,有的至190μm。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检查蒽醌化合物) (2)取本品粉末0.1g,加水50ml,置水浴上加热30min,滤过。滤液加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酸5
化学成分
1.掌叶大黄  根及根茎含总蒽醌量2.034%~2.984%,其中游离蒽醌含量为0.037%~1.155%,主要有: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1];结合蒽含量为1.829%~1.997%,主要有: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苷(physcion-8-O-glucoside),芦花大黄素-8-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glu-coside),大黄酚-1-葡萄糖苷(chrysophanol-1-O-glucoside),大黄酚-8-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glucoside)[2~4]等。还含掌叶大黄二蒽酮(palmidin)A、B、C,番泻苷元(sennidin)A、B、C,大黄二蒽酮(reidin)A、B、C,番泻苷(sennoside)A、B、C、D[5~8]等。右旋儿茶精(catechin),左旋表儿茶没食子酸醋(elu-cosallin)[9]等
2.唐古特大黄  根及根茎含总蒽醌量蒽量6.250%,其中游离蒽醌含量为0.805%,主要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1]。结合型蒽醌主要有:大黄酚-1-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苷,大黄素-6-葡萄糖苷(emodin-6-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苷,大黄酸-8-葡萄糖苷[4.10~12]等。
3.药用大黄  根及根茎含蒽醌量4.490%~5.750%,其中游离蒽醌含量为0.267%~1.900%,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蔡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1]。结合型蒽醌含量为3.850%~4.233%[1]。有:大黄酚-1-葡萄糖苷,大黄素-6-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大黄酸-8-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苷等。还含双蒽酮成分:番泻苷A、B。又含食用大黄苷,鞣质以及没食子酸,右旋儿茶精,没食子酰葡萄糖等[13~15]。
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大黄致泻的主要成分是蒽醌苷,其中番泻苷A的活性最强。大黄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使大肠内水分增加,蠕动亢进而致泻;部分蒽苷由小肠发挥作用,在体内被还原为蒽酮(酚)而进入大肠发挥作用。肠壁神经丛的参与可能也是泻下机制之一,久煎后则因蒽苷被破坏而呈止泻作用,大黄因含多量鞣质,小剂量反呈收敛作用;停药后常和产生继发性便秘[1~2]。
2. 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予大黄煎剂可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3,4]。
3.保肝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等,减轻肝脏病理改变[5,6]。
4.抗溃疡  采用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证明,给予生大黄、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等对应激性胃溃疡均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明显缩小出血面积和出血灶数,还能降低胃液量,胃液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7]。由乙醇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大黄煎剂有保护胃黏膜作用,能提高胃壁PGE2的含量,防止乙醇对胃黏膜损伤等[8]。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大黄的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分枝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机制是抑制菌体糖代谢以及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煎剂对许兰黄癣菌、董色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对流感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也有抑制作用。浸剂对溶组织变形虫、阴道滴虫均有一定抑杀作用[9]。
6.抗炎作用  给小鼠灌服大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部急性渗出性炎症;对大鼠甲醛性、蛋清性足跖肿胀,大鼠和小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10,11]。
7.止血作用  大黄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脆性,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缩短凝血时间,还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有利于血栓形成[12,13]。
8.其他作用  大黄醇或水提取物有降血脂作用[14]。大黄、大黄酸、大黄素给家兔灌服有利尿作用[15]。大黄素和大黄酸对小鼠黑色素瘤和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16]。
性味
二级干热。 1.《白色宫殿》:“有人认为药性热,有人认为药性寒,也有人认为平。热性是对的,因为其味是辛的。” 2.《拜地依药书》:“药性绝对热,与人认为平。名医买斯依则认为三级热、一级干,有人认为二级干热。”
功效
生干生热,通便,止泻,通气止痛,调节寒热,退热消肿,利水燥湿,通经利尿。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大便秘结、腹胀泄泻,气阻疼痛,寒热来往,肾虚浮肿,肝虚腹水,闭经闭尿等。 1.《注医典》:“虽然大黄植物的物质主要由‘水’和‘空气’等两种要素的混合而成,但是,由于又受到‘火’元素的影响,其味变辛;因亦有‘土’元素,故具有收敛的作用。主治雀斑,皮肤创伤痕迹,热性炎肿,各种癣症,跌打损伤,脱位,咳血,肝虚,胃虚,肝痛,胃痛,呃逆,腹泻,肠痛,痢疾,肾痛,膀胱痛,子宫痛,出血,慢性和周期性发热,毒虫咬伤等。” 2.《拜地依药书》:“主治脾脏肿大,腹痛,坐骨神经痛,咳血,气短,疝气,呃逆,心悸,肠溃疡,腹泻,间发性伤寒,癣症,热性慢性炎肿,肝阻,脾痛,肠阻,肝痛,肝炎,肝硬化,胃虚性腹泻肌肉松弛,牙痛,牙酸,胆怯,水肿,肾及膀胱结石,膀胱痛,利尿肝门静脉阻塞性或盛湿性腹泻,智力
用法用量
内服:4~6g。外用:适量。可入小丸剂、汤剂、糖浆、醋糖浆、蜜膏、片剂、敷剂、散剂、软膏等制剂。
注意事项
对下部器官及体弱者有害,矫正药为西黄芪胶、榅桲子黏液。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等量玫瑰花或毛甘松代。
附方
1.治蝴蝶斑,胃虚,肾痛,膀胱痛,子宫痛,肝痛,脾脏肿大,腹痛,坐骨神经痛,咳血,气短,疝气,呃逆,心悸,肠溃疡,腹泻,间发性伤寒 取大黄适量研细冲服。 2.治肝阻,脾痛,肠阴,肝痛,肝炎,肝硬化,胃虚性腹泻,肌肉松弛,牙痛,牙酸 取大黄适量研细冲服。 3.治水肿,肾及膀胱结石,膀胱痛,利尿 取大黄适量研细冲服。 4.治肝门静脉阻塞性或盛湿性腹泻 取适量大黄和芦荟同服。 5.治黏液质性或气结性肠梗阻,便秘,四日性伤寒,胆液质性伤寒 取大黄适量研细与罗哈孜亚 蜜膏同服。 6.治黏液质性肠梗阻 取适量大黄、香附、格蓬脂、水龙骨煎成汤内服。 7.治小便不通 取大黄4~6g研成细粉与适量甜瓜籽汁、刺蒺藜汁同服。 8.治湿寒性咳嗽、哮喘、口腔溃疡 取大黄适量研细与榅桲子黏液制成小丸剂放在舌下含服。 9.治寒性头痛、瘫痪、头晕、孤癖、癫狂,寒性乃孜来性感冒、耳鸣,乃孜来性眼疾 取适量大黄、喀布尔诃子、芦荟、阿里红研成细粉制成小丸
制剂
1.艾比 热万 小丸 大黄15g,阿里红9g,盒果藤根皮60g,马兜铃18g,穆库没药15g,洋茴香9.5g。药物研成细粉,过罗,用小茴香煎汁制成0.3g的小丸剂。性干热。功能通利大便,利水退肿。主治大便秘结,肾病水肿,肝病腹水。内服:1~5岁者服1~2丸,5~10岁者服3~5丸,10岁以上者酌情服7~10丸,晨服1次,连服2日。(《阿日甫验方》) 2.艾比 西法 小丸 大黄300g,干姜200g,曼陀罗子、阿拉伯胶各100g。药物研成细粉,过罗,用小茴香煎液制成0.2g的小丸剂。性平。功能止痛安神,退热解毒,通利大便等。主治寒性或热性或新老性头痛,日间性伤寒,大便不通等。内服,每日2次,成人每次1~2丸,儿童慎用,量要少,不宜过量。(《医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培根,等.药学学报,1980,15(1):35
[2]Fairbairn J W.et a1.Pharm Weekbl,1965,100:1493
[3] Holzschun I,et a1.Planta Med,1982,46:159
[4]Wager H,et a1.Z Naturforsch,1963,18b:89
[5]Lemli J,et a1.Planta Med,1964,12(1):107
[6] Lemli J,et a1.Planta Med,1964,12(1):51
[7]Lemli J,et a1.Plarm Weekbl,1964,99:613
[8]Zwaving J,et a1.Weekbl,1974.109:1169
[9]Friedrich H,et a1.Planta Med,1966,14(4):363
[10] Ludwig H,et a1.Chem Ber,1964,97:1662
[11]Ludwig H,et a1.Chem Ber,1965,98:2859
[12]Romanove A S,et a1.C A,1971,75:31304e
[13] Schratz E,et a1.C A,1967,66:17041z
[14]Xiao P,et a1.C A,J Ethnopharmacology,1984,10:275[15]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68
药理
[1]难波恒雄,等.汉方研究(日),1978.(11):422
[2]江文君,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0,(4):4
[3]叶望云,等.武汉医学院学报,1981.10(4):55
[4]陈琼华,等.新医药学杂志,1974,(5);34
[5]荆庆,等.天津医药,1976,(6):283
[6]程经华,等.中国大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汇编.1987.112
[7]江文君,等.中药通报,1985,10(2):65
[8]王立东,等.中国大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汇编.1987.97
[9]王洛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版,1983.67
[10]吴莲英,等.中药通报,1985,10(6):258
[11]刘娴芳,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91
[12]翁维良,等.中草药,1985,16(1):18
[13]焦东海,等.中成药研究,1984,(7):30
[14]张融瑞,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3):27
[15]周晓明,等.药学学报,1988,23(1):17
[16]陈琼华,等.药学学报,1966,13(5):363
维药名出处
热万《注医黄》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