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描述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中药学名(拉丁名)
HOUTTUYNIAE HERBA
来源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
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鲜鱼腥草:茎呈圆柱形,长20-45cm,直径0.25-0.45cm;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cm,宽3-11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衰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干鱼腥草: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黄棕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干鱼腥草置干燥处;鲜鱼腥草置阴凉潮湿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灰绿色至棕色。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8-104μm,内含黄色油滴。非腺毛1-16细胞,基部直径12-104μm,表面具线状纹理。腺毛头部2?5细胞,内含淡棕色物,直径9-34μm。叶表皮细胞表面具波状条纹,气孔不定式。草酸钙簇晶直径可达57μm。
理化鉴别:
1.取干鱼腥草粉末适量,置小试管中,用玻棒压紧,滴加品红亚硫酸试液少量至上层粉末湿润,放置片刻,自侧壁观察,湿粉末显粉红色或红紫色。
2.取于鱼腥草25g(鲜鱼腥草125g)剪碎,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加乙酸乙酯1ml,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4小时,放置半小时,取乙酸乙酯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甲基正壬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2.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本草经疏》)
3.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9g。研末,桑枝30g,水煎,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4.治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救急易方》)
5.治痢疾:鱼腥草18g,山楂炭6g。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6.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18-30g。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7.治痔疮(不论内外):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其渣熏洗患处,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滇南本草》)
8.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21g,水煎服。(《陕西草药》)
9.治痈疽肿毒:鱼腥草晒干,研成细末,蜂蜜调敷。未成脓者能内消,已成脓者能排脓(阴疽忌用)。(《江西民间草药》)
10.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积德堂经验方》)
11.治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中药炮制
鲜鱼腥草:除去杂质。
干鱼腥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干燥。(《中国药典2015》)
毒性
鱼腥草毒性很小,未见中毒报告。合成鱼腥草素,小鼠灌胃给药LD50为1.6±0.081g/kg,静脉注射每日75-90mg/kg,约相当于人用量200倍,连续7d,未致死,解剖检查也未见异常变化。合成鱼腥草素体外实验有一定溶血作用,加入血清则此作用减弱或消失,体内应用未见溶血,可能因血清产生的保护作用。(《中药大辞典》)
相关论述
1.《别录》:“主蠼螋溺疮。”
2.《日华子》:“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
3.《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
4.《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5.《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店疾,解硇毒。”
6.《医林纂要?药性》:“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补心血。”
7.《本草求原》:“专治囊痈及鱼肚疮。”
8.《药性考》:“消肿截疟。”
9.《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
10.《陕西中药志》:“对防止狭心症的绞痛发作有卓效。”
传说渊源
相传宋朝熙宁6年夏季,大雨滂沱,河水猛涨,泥沙淤塞,冲毁房屋,淹没农田,弄得沿河两岸侗民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传说雨停水退后,沿河两岸的侗民甚至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样的一种病,整天拉稀。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人知道得的是什么病,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就在这紧要关头,在白马滩侗寨(今芷江新店坪镇白马铺村)里,有一个张姓后生手持一把鱼腥草,对寨子里的人说:“这种草大概可以治这种病,大家不妨试试看吧。”
侗民们半信半疑,想了想,反正等死也是死,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试一试也无妨。于是,侗民们就拖着病躯上山下地挖鱼腥草的根吃,果然病情见好。消息很快传遍了沅洲各寨,所有染病之人全都因吃了鱼腥草把病治好了。
原来,姓张的后生是因为他家常用房前屋后的鱼腥草喂猪,左邻右舍的猪都病了,惟独他家的猪没有发病,全家人都甚觉奇怪。 由于他对草药也略知一二,他想:难道是吃了鱼腥草的缘故?难道鱼腥草可以清热解毒、通淋利尿?于是全家人试着挖鱼腥草吃。果然不出三天,全家人的病情大为好转。
从此,沅洲侗民对鱼腥草特别珍爱,觉得越吃越好吃了。吃的方法也越来越讲究,把鱼腥草在地下茎洗净切短,拌上烤香的辣椒粉、生姜、芫荽、葱蒜、味精、香料、食醋等。就这样一直吃到今天,吃出了一种传统美味,吃出了一道药食同源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