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
描述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浙江、江苏、宁夏等地。以山西、河南产量大,江苏、浙江的质量佳。
来源
本品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浙江、江苏、宁夏等地。以山西、河南产量大,江苏、浙江的质量佳。
采收加工
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10cm,宽0.5-1.5cm,厚0.1-0.3cm。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4-10余列细胞,其外有较厚的落皮层。韧皮射线大多宽1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成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5g,加甲醇1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地骨皮对照药材1.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丙酮—甲酸(1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汤火伤:地骨皮、刘寄奴各等分。为末。有水干上,无水香油调敷上。(《心医集》)
2.治热劳:地骨皮二两,柴胡(去苗)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不计时候。(《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3.治鸡眼:地骨皮、红花同研细。于鸡眼痛处敷之,或成脓亦敷,次日结痂好。(《仁术便览》金莲稳步膏)
4.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二两,枣七枚(去核)。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地骨皮饮)
5.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虫即出,亦可水煎饮。(《肘后方》)
6.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半两,五倍子一分。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圣济总录》)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及残余木心,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中国药典2015》)
相关论述
1.《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2.《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
3.《药性论》:“主治肾家风良。”
4.《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5.《本草别说》:“治金疮有神验。”
6.《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7.《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痫,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8.《滇南本草》:“治肺热劳烧,骨蒸客热。”
传说渊源
枸杞根皮又名地骨皮,枸杞根为什么会叫地骨皮呢?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话说有一天。慈禧太后觉得胸闷,眼睛模糊。朝廷御医诊治无效。有位钱将军对御医们说起了一件事。原来,他母亲也曾患过类似的病,后来,一位土郎中,挖来枸杞根,洗净后剥下根皮。嘱其煎喝服用而病愈。众御医闻之,便推举钱将军献方。
慈禧太后立即诏令钱将军回乡取药。钱将军不负重望,从家乡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亲自在太医院煎好药汤,送至内宫,照护太后用药。几天后,太后眼睛渐渐明朗,精神也好多了,便问钱将军用何种妙药。钱将军忖思,枸杞的枸和狗同音,为免太后生疑,便择个吉利名称地骨皮。太后欣然赞叹好,我吃了地骨之皮,可与天地长寿!从此,枸杞根便叫地骨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