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描述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干燥树皮。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主产于贵州、陕西、湖北、四川、河南等地。以贵州、四川产量大,质量佳。
中药学名(拉丁名)
EUCOMMIAE CORTEX
来源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的干燥树皮。(《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贵州、陕西、湖北、四川、河南等地。以贵州、四川产量大,质量佳。
采收加工
4-6 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紋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肝、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棕色。橡胶丝成条或扭曲成团,表面显颗粒性。石细胞甚多,大多成群,类长方形、类画形、长条形或形状不规则,长约至180μm,直径20-80μm,壁厚,有的胞腔内含橡胶团块。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5-40μm,壁不均匀增厚,木化,有细小纹孔;侧面观长方形,壁三面增厚,一面薄,孔沟明显。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三氯甲烷10ml,浸渍2小时,滤过。滤液挥干,加乙醇1ml,产生具弹性的胶膜。(《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肾炎:杜仲、盐肤木根二层皮各30g,加猪肉酌量炖服。(《福建药物志》)
2.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半,芎藭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圣济总录》杜仲饮)
3.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川杜仲四两,小茴香二两(俱盐、酒浸炒),车前子一两五钱,山茱萸肉三两(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4.治妇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计多少(去粗皮,细锉,瓦上焙干)。捣罗为末,煮枣肉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糯米汤下。(《圣济总录》杜仲丸)
5.治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以山药五六两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简便单方》)
中药炮制
杜仲:刮去残留粗皮,洗净,切块或丝,干燥。
盐杜仲:取杜仲块或丝,照盐炙法(通则0213)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中国药典2015》)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杜仲煎剂LD50为17.30±0.52g/kg。小鼠灌服生杜仲或盐杜仲煎剂120g/kg,观察7d,无死亡。(《中药大辞典》)
相关论述
1.《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2.《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药性论》:“主肾冷?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
5.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引自《纲目》)
6.《本草正》:“暖子宫,安胎气。”
7.《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8.《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主治高血压。”
9.《本草蒙筌》:“止小水,梦遗。”
10.《医林纂要?药性》:“和筋束骨,续绝除伤。”
传说渊源
古时候有个名叫杜仲的人,家里十分贫寒,全靠上山砍柴维持生活,由于积劳成疾,落了个腰腿疼的病根。一天,他上山砍柴,腰腿疼突然犯了,疼得他抱着树杆咬住树皮不敢松手也不敢松口,不自觉地把树皮汁吸进肚里。不一会儿,腰腿似乎疼得不那么厉害了,后来真的不疼了。杜仲想:“每次犯病都把我疼得死去活来,可是这次怎么咬住树皮吸进树皮汁就不疼了呢?”他好奇地看了看咬过的树皮,发现同别的树皮不一样,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于是剥了一些带回家中,准备日后发病时再用。
杜仲知道邻居老汉得的也是腰腿疾病,和他的病一模一样,于是把备用的树皮拿来给老汉煎汤喝,一碗、两碗……老汉的病也好了。事情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四面八方犯腰腿疼的病人都纷纷登门找杜仲医治,人们吃了用树皮煎的汤病都好了。为了感谢杜仲,人们就把这种树皮也叫杜仲,一直传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