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描述
沙棘系蒙古族、藏族习用药材。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或冻硬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蒸后干燥。产于华北、西北及四川。
中药学名(拉丁名)
HIPPOPHAE FRUCTUS
来源
本品系蒙古族、藏族习用药材。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国药典2015》)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或冻硬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蒸后干燥。(《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皱缩,顶端有残存花柱,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表面褐色,有光泽,中间有一纵沟;种皮较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酸、涩。(《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酸、涩,温。归脾、胃、肺、心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脾虚食少,食积腹痛,咳嗽痰多,胸痹心痛,瘀血经闭,跌扑瘀肿。(《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果皮表面观: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稍厚。表皮上盾状毛较多,由100多个单细胞毛毗连而成,末端分离,单个细胞长80-220μm,直径约5μm,毛脱落后的疤痕由7-8个圆形细胞聚集而成,细胞壁稍厚。果肉薄壁细胞含多数橙红色或橙黄色颗粒状物。鲜黄色油滴甚多。
理化鉴别:
取【含量测定】异鼠李素项下的供试品溶液30ml,浓缩至约5ml,加水25ml,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异鼠李素对照品、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含3%醋酸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晶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干燥,筛去灰屑。(《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毒性
小鼠灌胃沙棘果汁膏LD50为20.4±2.6g/Kg。(《中药大辞典》)
传说渊源
传说在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远征赤峰,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很多士兵都疾病缠身,食欲不振,没有战斗力。战马也因过度奔驰而疲软而吃不下粮草体力欠缺,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成吉思汗对此毫无办法。下令将这批战马弃于沙棘林中,待他们凯旋归来的再次进过那片沙棘林的时候,发现被遗弃的战马不但没有死,反而都恢复了往日的神威。将士们惊讶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的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禀报此事。成吉思汗得知后下令全军将士采摘大量的沙棘果随军携带。并用沙棘的果、叶喂马。不久,士兵们的疾病霍然痊愈,个个食欲大增,身体越来越强壮。而战马更是把粮草吃的干干净净,能跑善弛。此后,道家宗师丘处机根据当地丰富的沙棘资源以及唐朝医书《月王药珍》中记载的,沙棘能增强体力,开胃舒肠,饮食爽口,促进消化的功能,为成吉思汗调制出了一种以沙棘为主的药方。成吉思汗便视沙棘为“长生天”赐给的灵丹妙药,将其命名为“开胃健脾长寿果”和“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