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饭石
描述
麦饭石为中酸性火成岩类岩石石英二长斑岩。采挖后,除去泥沙、杂石。主产于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
中药名称
麦饭石
图片
中药学名(拉丁名)
MAIFANITUM
别名
炼山石、马牙砂、豆渣石
所属功效类
拔毒生肌药
矿物药
分布区域
主产于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
来源
本品为中酸性火成岩类岩石石英二长斑岩。(《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中酸性火成岩类岩石石英二长斑岩。主含二氧化硅(SiO2)等多种氧化物。(《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版》)
分布产地
主产于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
入药部位
矿物
采收加工
随时可采,除去杂石,晒干。(《中药大辞典》) 采挖后,除去泥沙、杂石。(《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版》)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团块状或块状,由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颗粒聚集而成,略似麦饭团。有斑点状花纹,呈灰白、淡褐肉红、黄白、黑等色。表面粗糙不平。体较重,质疏松程度不同,砸碎后,断面不整齐,可见小鳞片分布于其间,并呈闪星样光泽,其他斑点的光泽不明显。气微或近于无,味淡。(《中药大辞典》) 为不规则团块状,似由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颗粒聚集而成,略似麦饭团。有斑点状花纹,呈灰白、淡褐、肉红、黄白、黑等色,表面粗糙不平。体较重,质疏松程度不同,砸碎后,断面不整齐,可见小鳞片分布于其间,并呈星样光泽,其他斑点的光泽不明显。气微或近于无,味淡。(《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版》)
性味归经
《纲目》:“甘,温,无毒。” 甘,温。归肝、肾、胃经。(《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版》)
药材功效
解毒生肌,祛湿健脾。(《中药大辞典》) 解毒散结,去腐生肌,除寒祛湿,益肝健胃,活血化瘀,利尿化石,延年益寿。(《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版》)
药材主治
主治痈疽发背,痤疮,湿疹,脚气,痱子,手指皲裂,黄褐斑,牙痛,口腔溃疡,风湿痹痛,腰背痛,慢性肝炎,胃炎,痢疾,糖尿病,神经衰弱,外伤红肿,高血压,老年性血管硬化,肿瘤,尿路结石。一般作保健药品。(《中药大辞典》) 用于痈疽发背,痤疮,湿疹,脚气,牙痛,口腔溃疡,风湿痹证,腰背痛,慢性肝炎,胃
用法用量
内服:取1份麦饭石,加6-8份开水,冷浸4-6h饮用,热开水浸泡2-3h即可饮用,开水煮沸20-25min即可,可连续用30次。外用:研末涂敷;或泡水外洗。(《中药大辞典》) 取1份麦饭石,加6-8份开水,冷浸4-6小时饮
用药禁忌
外敷时需研极细末,否则易引起疼痛。(《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中药大辞典》) 贮干燥容器内,防尘。(《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版》)
药材鉴别
中药配伍
中药炮制
麦饭石:将原药材除去杂质,打碎或研粉。 煅麦饭石:麦饭石经火煅醋淬,层层剥离后打碎。(《中药大辞典》) 麦饭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打成碎块。(《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版》)
药理作用
毒性
道地性
北药
相关论述
《中国药学大辞典》:大凡石类,多主痛疽。世传麦饭石膏,治发背疮甚效。乃中岳山人吕子华秘方裴员外啖之,以名第河南尹,以重刑,吕宁绝荣望,守死不传其方,取此石碎如子。炭火烧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筛细,入乳钵内,用数人更碾五七日、要细腻如面四两,鹿角一具,要生取连脑骨者,其自脱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烧令烟尽即止,为末研细二两,白敛生研末二两,用三年米醋入银石器内煎令鱼目沸旋,旋入药在内,竹杖子不住搅熬,一二时久稀稠得所,倾在盆内,待冷。以纸盖收,勿令尘入,用时以鹅翎拂膏于肿上,四周赤处尽涂之。中留钱大,泄气,如未有脓即内消,已作头即摄小,已溃即排脓如湍水,若病久肌肉烂落,见出筋骨者即涂细布上贴之,干肌易,逐日疮口收敛,但中膈不穴者。即无不差,已溃者,用时先以猪蹄汤洗去脓血,故帛挹干,乃用药,其疮切忌手触动嫩肉,仍不可以口气吹风,及腋气月经有孕人见之,合药亦忌此等,初时一日一洗一换,十日后可二日一换,此药要研极细方有效,若不细,涂之即极痛也,此方孙真人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详悉耳,又北齐马嗣明治杨彦背疮,取粗黄石如鹅卵大者,猛火烧赤。纳浓醋中,当有屑落,醋中再烧淬,俟石至尽,取屑日干,筛极细末,和醋涂之立愈,刘禹锡传信方谓之炼石法,用敷疮肿,无不应验。
传说渊源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内蒙古草原东南部有一座山,西侧与此山相连的丘陵山岗,蜿蜒的起伏,转了一个之字形,南侧山坳半坡有一泉眼,涓涓流淌细流成溪流向西南,北侧山坳半坡也有一泉眼,涓涓流淌细流成溪流向东北,站在山上远远望去,山岗山泉小溪恰好构成一幅太极图。        有一位道士,即懂医术又会法术。一天,他云游到此,见此山充满灵气,于是就东边的最高山上住了下来。在修炼道法的同时,还采集山中的草药,炮制各种药品,为山里的人们治病解难,受到大家的称赞。        有一年,当地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旱,河湖干涸,山间寸草不生,庄稼颗粒无收,人们靠吞嚼枯草树皮维持生命。一直到第二年夏天,就连草根树皮也被吃光了,老天还是没有下雨。但那两眼泉的细流仍在涓涓流淌,泉边和小溪旁仅存的水和小草就成了人们救命的唯一希望,人们便自发组织起来,每天分一点儿溪边小草和溪水,加一些叫观音土的白泥糊口。        山北,有一条沟,沟中有一条青色蟒蛇,修炼千年道行,自称青龙。蟒蛇平日晒鳞化作石蟒,人们常常见到沟里的石蟒,就把这条沟叫蟒石沟。因天旱无水,蟒蛇便霸占了南山的两眼泉水。很多取水的人也成了它的美食。        无粮无水,又传上了瘟疫,民不聊生。于是,人们纷纷来求道士,恳请他替民祈求玉帝,降甘雨以解万民之苦,除蟒蛇归还山泉小溪。道士平素善良,愿为百姓祈福,便在所居山顶设坛,祈祷上天,降甘霖以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玉皇大帝正在参加盛宴,见有下界祈求,便随口吩咐御厨房赐予下界一餐,先解万民温饱,御厨便随手将一铲锅巴撒向人间。蟒蛇见到天落美餐救民,便施了法术,将天赐美食变成了黄白黑色相杂的石头颗粒。        道士识破蟒蛇妖术,决心制服蟒蛇,于是布下一阵,在南侧山岗上立起石墙,防止蟒蛇南窜,东西两侧山峰放了符咒,道士由北侧山口进入捉拿蟒蛇。他们在山间展开搏斗,整整打了一日,直打得昏天黑日,山崩地裂,飞沙走石。由于蟒蛇已有千年道行,道士没有轻易制服蟒蛇。一直战到九九八十一个回合,蟒蛇渐渐占了上风,道士一不留神,道士双眼被蟒蛇挖出,塞入两个泉眼,最后将道士吞入腹中。道士也已修炼成半仙之体,便在蟒蛇腹中再次发起攻击,揪住蟒蛇心肝不放,蟒蛇疼得翻滚乱撞,一尾扫平山岗,一头撞开南岗石墙向东南窜出十几里,最后不得不向道士求饶。道士生怕蟒蛇再次作孽人间,就在蟒蛇腹中住下,天旱了就叫蟒蛇施雨,天热了就叫蟒蛇行风,从此这里年年风调雨顺。        最后蟒蛇化作了山峰,叫哈达山,后来人们改称青龙山,被蟒蛇尾扫平的山岗叫乌尔勒吐山,后改称平顶山,被蟒蛇撞开的南岗石墙豁口后来人们叫它叫南天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道士,在他住过的那座山上为他修了道观,把这座山叫老道山。到了辽代,耶律阿保机在山上修了捺钵大帐,应天皇后建了寺庙,每年夏季到此捺钵、祭拜,后来老道山归为萧氏后族封地。平顶山上那些御厨锅巴变成的黄白黑色颗粒相杂的,像麦饭一样的石头叫麦饭石。后来人们还在平顶山上立了刻有大明咒的石碑,修了药王庙。        这里方圆几十里,每年夏季七夕前后,会出现一次雷暴天气,自蟒石沟起,经南天门、老道山至青龙山一带,黑云滚滚,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雷鸣电闪,雹雨交加。据说这是当年老道大战蟒蛇的场景再现。也有人说,这天是老道回老道山道场受香之日,借机蟒蛇的儿子大显神威,去青龙山探母。        那平顶山两眼泉水因落入道士仙眼变成了能治百病的神泉。神泉水冬天喝了温润甜美,夏天喝了冰凉爽口,春天喝了如饮甘露,秋天喝了沁人心脾。连续几年大旱,神泉照样流淌,即使连下七七四十九天大雨,泉水仍然是涓涓细流。老人们说,只要诚心拜过青龙山,拜过老道山,再到平顶山玛尼石和药王庙上过香,而后喝了一眼神泉水百病不侵、身轻体健,喝了两眼神泉水鹤发童颜、延年益寿,两眼神泉水掺着喝返老还童、成仙得道。山南泉水男人喝了会更加威武雄健,气宇轩昂。山北泉水女人喝了会更加冰肌玉骨,亭亭玉立。反饮之,男人会温文尔雅,女人会活泼开朗。得不到神泉水的人,只要诚心如此祭拜,拿些御厨锅巴变的麦饭石回家泡水喝,也能取到同样功效。        近千年来,人们遇到天旱,就去青龙山青龙寺或老道山道观求雨,非常灵验。遇到瘟疫,或有大病小灾,先如是祭拜,再取神泉水或取一点御厨锅巴变的麦饭石泡水,喝下不过三日,百病皆除。

最新招商产品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化妆品招商网资讯| 卫生部|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医药代理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医药代理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医药代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