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石
描述
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采挖后,除去杂石。主产于山西、河北。
来源
本品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中国药典2015》)
采收加工
采挖后,除去杂石。(《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为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暗棕红色或灰黑色,条痕樱红色或红棕色,有的有金属光泽。一面多有圆形的突起,习称“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体重,质硬,砸碎后断面显层叠状。气微,味淡。(《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心、肺、胃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30g,先煎。(《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
药材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1g,加盐酸2ml,振摇,滤过,取滤液2滴,加硫氰酸铵试液2滴,溶液即显血红色;另取滤液2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1-2滴,即生成蓝色沉淀;再加25%氢氧化钠溶液5-6滴,沉淀变成棕色。(《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二升,日三服。(《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2.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3.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两,陈皮二两,桃仁、桂、吴茱萸各半两。加姜、水煎。(《御药院方》代赭石汤)
4.治诸呀呷有声,卧睡不得:土硃(朱)不拘多少,为极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5.治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6.治吐血,衄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为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方》)
7.治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8.治崩中淋沥不止:大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普济方》)
9.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10.治牙宣:赤土、荆芥。同为细末,揩齿上,以荆芥汤漱。(《百一选方》)
11.治喉痹肿痛:紫朱煮汁饮。(《普济方》)
12.治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13.治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牛皮胶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验医方》)
14.治诸丹热毒:土朱、青黛各二钱,滑石、荆芥各一钱。为末,每服--钱半,蜜水调下,仍外敷之。(《仁斋直指方》)
中药炮制
赭石:除去杂质,砸碎。
煅赭石:取净赭石,砸成碎块,照煅淬法(通则0213)煅至红透,醋淬,碾成粗粉。每100kg赭石,用醋30kg。(《中国药典2015》)
药理作用
促消化、升白细胞作用:代赭石煎剂对大鼠胃底条收缩张力有增强作用。生、炙赭石混悬液给小鼠灌胃均可升高白细胞数,升品作用强。(《中药大辞典》)
相关论述
1.《汤液本草》:代赭石,《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2.《本草经疏》;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坠胎也。
3.《本经逢原》:赭石之重,以镇逆气。《本经》治贼风,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沃漏下,亦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4.《长沙药解》:代赭石,《伤寒》旋覆花代赭汤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滑石代赭汤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郁火者也。
5.《本经疏证》:代赭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阴痿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一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血脉已久,盖同为下后痞鞭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除五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6.《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力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7.《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8.《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9.《药性沦》: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10.《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11.《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12.《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13.《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传说渊源
汉代有一个叫习文的年轻人在私塾里读书。古代读书人琴棋书画那是必修的功课。但老师是有私心的,总是让自己不喜欢的学生磨颜料。习文每天除了练一些基本功之外,还要帮老师做家务,比如砍柴做饭,这些习文还乐意,但他最不喜欢的就是磨颜料。古代画画的颜料都是自己磨,诸如朱砂、赭石之类的颜料,要把石头料用碾子碾成粉才能做颜料。这可是个苦差事,费时费力,但习文只能从师命。于是习文经常边在厨房烧火熬药边磨颜料。
习文的师母有一宿疾——呃逆不止,一天到晚不停地呃逆,吃饭喝水说话都不方便。常年如此,师母羞于见人,天天躲在房间里从不出门。常年如此,身体便渐渐虚弱,现在卧床不起。私塾先生更是四处求医都没有疗效,前几天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江湖游医诊治一番,开了一个药方,今天已经是最后一剂了,还是没什么效果。习文心想:这次也不会有效。想着想着,他将磨好的代赭石放到碗里用水冲好,搅拌后将上面浑浊的液体倒入另一个碗中,静置等赭石粉沉淀,而底下一点的赭石则要继续碾碎。习文赶紧去看看中药,熬焦了是要挨骂的。掀开盖子一看:嗯,刚刚好。于是他把药也倒在碗里,往窗外喊:“玉儿姑娘,师娘的药熬好了,你端去吧。”接着他埋头继续磨赭石去了。
到了中午,习文起身去冲赭石,一看,完了,玉儿姑娘拿错了,给师母端的是赭石粉,习文心想:这下惨了,赶紧往师母的房间跑去,推开门他吓了一跳,只见师母坐在椅子上,还没等他开口,师母说:“习文啊,我要重赏你,今天你熬的药奇效,一剂下去我就不呃逆了。”习文赶紧说:“是那医生的方开的好,熬药是我的本职工作。”习文心想:如果现在告诉师母她吃的是颜料,我肯定会被骂,不如领了这个情。回到厨房心想:难道这赭石还有止呃逆的作用?于是他给师母连服了七天,师母的病竟然好了。师傅对江湖游医大加赞赏还说要重赏他。最终他对是师傅说了实话:“师傅,其实师母喝的不是药而是代赭石。”“什么?”所有人都惊呆了。“那天玉儿姑娘端错了,师母喝了之后,本来我想说出来的,可看见师母有所好转,就猜这代赭石有药效,所以偷偷给师母喝代赭石,请师父原谅。”师父说:“我非但不怪罪你,我还要重重的奖赏你。”于是习文再也不用打杂了,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