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
描述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西、安徽。
中药名称
白蔹
图片
中药学名(拉丁名)
AMPELOPSIS RADIX
别名
兔核、白根、昆仑
所属功效类
清热药
葡萄科
分布区域
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西、安徽。
来源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的干燥块根。(《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西、安徽。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纵瓣呈长圆形或近纺锤形,长4-10cm,直径1-2cm。切面周边常向内卷曲,中部有1突起的棱线。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味甘。(《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胃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烧烫伤。(《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淡红棕色。淀粉粒单粒,长圆形、长卵形、肾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3μm,脐点不明显;复粒少数。草酸钙针晶长86-169μm,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草酸钙簇晶直径25-78μm,棱角宽大。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60μm。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蔹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痈肿: ①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②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2.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3.治聤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4.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5.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6.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7.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8.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9.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2015》)
药理作用
毒性
道地性
淮药
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白蔹、白芨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经疏》:白蔹,若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亦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3.《本经逢原》: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义》: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痫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5.《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6.《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7.《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8.《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9.《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10.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11.《纲目》:解狼毒毒。
传说渊源
       白蔹也叫猫儿卵。很久以前,有一个县太爷,生了个漂亮的女儿。女儿长的惊若天人,说不定将来还能选进宫当妃,到时候就能图腾飞达了,所以县太爷非常的疼爱女儿。女儿一天天长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可把县太爷高兴得不得了。        县太爷的女儿从小怕猫。有一天,大家正在沏茶喝的时候,不知哪来的一只野猫,跳进屋子里来,把县太爷女儿吓得魂都差点丢了,慌乱之中,打翻了茶几,里面的开水溅到了脸上,把一边脸烫伤了,又红又肿。这下可如何是好,脸都毁容了,女儿伤心欲绝,县太爷也是心急如焚,赶忙叫人去请大夫,同时,派人去抓住那只该死的野猫。        大夫过来后,看了看小姐的伤势,道:“贵千金的烫伤并不算严重,只要外用一种叫猫儿卵的中药就可以了”。一听到有“猫”字,小姐不自主的颤抖了一下,惊恐地望着窗外野猫逃去的方向,说什么也不肯用这种中药。“我家女儿自幼怕猫,如今,又因为一只野猫,受惊致伤,恐怕女儿心里的阴霾更加重了,只怕是不会接受这“猫儿卵”了,还有其它办法没有。”县太爷如是说。大夫想了想,说:“这样啊,那就用另外一种叫“白脸”的中药吧,这种药治疗烫伤也有很好的效果,并且还有美白的效果”。“这样最好了,劳烦你了,真是十分感谢,要是女儿治好了,定要重赏你”县太爷高兴地说。于是,县太爷女儿按照大夫的交代,用了这叫“白脸”的草药,不出十日,就把烫伤治好了。大夫自然也得到了县太爷的重赏。其实,这味叫“白脸”的草药就是人们所说的“猫儿卵”,只不过是为了说服县太爷女儿用药罢了。人们也觉得叫“白脸”比“猫儿卵”,好听且吉利,就叫这种草为“白脸”。后来,人们为了表明只是一种草,就改成了“白蔹”。

最新招商产品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化妆品招商网资讯| 卫生部|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医药代理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医药代理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医药代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