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描述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黄连主产于四川、湖北,以四川石柱、南川,湖北来凤、恩施等地产量大质量好;三角叶黄连主产于四川峨眉、洪雅、峨边等地;云连主产于云南西北部的德钦、维西、腾冲等地。
中药学名(拉丁名)
COPTIDIS RHIZOMA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黄连主产于四川、湖北,以四川石柱、南川,湖北来凤、恩施等地产量大质量好;三角叶黄连主产于四川峨眉、洪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黄连: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2-5g。外用适量。(《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中药大辞典》)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
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其外有表皮,常脱落。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0.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水—三乙胺(3:3.5:1:1.5:0.5:1)为展开剂,置用浓氨试液预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4个以上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2.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3.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斤(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伤寒论》黄连汤)
4.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堪忍者: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前三味为细末,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干之。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千金要方》驻车丸)
5.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6.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近效方》)
7.治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束。每蜜汤服五分。走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简便单方》)
8.治醇酒厚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黄连(炒)一钱五分,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各一钱,升麻二钱。上水煎服,实热便秘加大黄。(《妇人良方》清胃散)
中药炮制
黄连片: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通则0213)炒干。每100kg黄连,用黄酒12.5kg。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通则0213)炒干。每100kg黄连,用生姜12.5kg。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100kg黄连,用吴茱萸10kg。(《中国药典2015》)
相关论述
1.《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 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2.《本草经集注》:“胜乌头,解巴豆毒。”
3.《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4.《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5.《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6.《日华子》:“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7.《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
8.《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9.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引自《纲目》)
10.《分部本草妙用》:“安蛔,润大便结,通小便秘。”
11.《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轻粉毒。”
12.《本草新编》:“安心,止梦遗,定狂躁。”
传说渊源
传说在四川大巴山深处,有一个青年帮助老中医照料药园。一年冬天,他在后山坡偶然发现一朵黄绿色的小花,迎着凛冽的寒风独自开放。他好奇地把它连根挖出,移栽在药园子里。从此他经常浇水施肥,这株绿色的花草长得枝叶繁茂。一天,老医生有个名字叫桂花的女儿得了急病,发冷、发烧、大便带脓血、便次增多,仅仅两三天就神志不清了。这时老医生外出行医未归,小伙子十分焦急。他突然想起有一次喉咙痛,摘下园里那棵小花的一两片叶子嚼了嚼,喉咙竟不痛了。他急忙从园子里拔了一棵,熬水送给桂花喝了,桂花的病渐渐好起来。老医生回来后连声称赞说:“看来这黄绿花的小草对清热燥湿解毒真有特效!”这位青年姓黄名连,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小草定名为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