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
描述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单叶蔓荆子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蔓荆子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
中药学名(拉丁名)
VITICIS FRUCTUS
来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单叶蔓荆子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蔓荆子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灰褐色。花萼表皮细胞类圆形,壁多弯曲;非腺毛 2-3细胞,顶端细胞基部稍粗,有疣突。外果皮细胞多角形,有角质纹理和毛茸脱落后的痕迹,并有腺毛与非腺毛:腺毛分头部单细胞、柄1-2细胞及头部2-6细胞、柄单细胞两种;非腺毛2-4细胞,长14-68μm,多弯曲,有壁疣。中果皮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壁微木化,纹孔明显。油管多破碎,含分泌物,周围细胞有淡黄色油滴。内果皮石细胞椭圆形或近方形,直径10-35μm。种皮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2-73μm,壁有网状纹理,木化。
理化鉴别:
取本品5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加丙酮80ml,加热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3: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头风:蔓荆子二升(末),酒一斗。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风寒侵目,肿痛出泪,涩胀羞明:蔓荆子三钱,荆芥、白蒺藜各二钱,柴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③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黄芪、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八钱,蔓荆子二钱半,黄柏三钱(酒拌炒四遍),白芍药三钱。上嚼咀,每服三、五钱,水煎。(《兰室秘藏》蔓荆子汤)
中药炮制
蔓荆子:除去杂质。
炒蔓荆子:取净蔓荆子,照清炒法(通则0213)微炒。用时捣碎。(《中国药典2015》)
毒性
蔓荆子水煎液270g/Kg灌胃或90g/Kg腹腔注射,小鼠全部存活,相当临床剂量0.3g/Kg的900倍和300倍。其醇浸液小鼠灌胃的LD50为629.78g(生药)/Kg。(《中药大辞典》)
相关论述
1.《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2.《本草经疏》: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味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背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3.《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4.《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5.《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 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6.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别录》虽加以辛字,而主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仍是内风升腾之病,用以清降,断非疏散外风之品。《日华子》谓治赤目; 张洁古谓治头沉昏闷,止目睛内痛;王海藏谓搜肝风;皆是患风降火,其义甚明。独甄权谓治贼风;洁古又谓治太阳头痛,散风邪;则误作疏散之药,绝非《本经》、《别录》真旨。盖内风、外风,治法含浑,久为汉、魏以来通病,甄权等此说,实属误认,奈何濒湖《纲目》,亦谓其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竞以甄权等之误说,反加附会而为之证实。近三百年,更无人能知蔓荆子之真实功用矣。然濒湖亦谓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证,则试问风而属虚,岂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
7.《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8.《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9.《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10.《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11.《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12.《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13.王好古:搜肝风。
14.《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15.《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1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病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传说渊源
江西省鄱阳湖的东岸,有个村庄叫多宝乡,这里一片沙的天地,沙山上每到秋季,满山野生的蔓荆子树上挂满了蔓荆子,是名贵的中药材,是当地人谋生的宝物。“多宝乡”的名称也由此而得。遍布的蔓荆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多宝乡居住着兄妹俩,姐姐叫霞姑,弟弟叫云嵬,他们父母亲早逝,两人相依为命,靠打柴捕鱼为生。
一天,云嵬上山砍柴,直到深夜也不见回来,霞姑十分着急,沿着山路寻找,在半山腰,她发现一担柴散在路边,心中更是着急,再仔细一找,在石缝中发现一只布鞋,她拨开一看,正是她亲手为云嵬做的鞋。霞姑认为云嵬已经遇难了,她痛苦万分,坐在路旁失声痛哭起来。
许久后,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走到她眼前,问清发生的事后,他告诉霞姑,在这个石缝下有个洞,洞里藏了个沙精,它修炼妖法要吃一百个男童的心,云嵬恰好是第一百个。沙精妖法练成后,就会作恶多端,祸害百姓。霞姑听后叩头跪拜,恳请老者相助。老者二话没说,当即把手中的拐杖递给了霞姑,又从怀从掏出一条蓝纱布交给她,并告诉她:“这拐杖能敲开石缝,看到沙精后,把他引出、洞,立即把蓝布抛向它。”
霞姑接过宝物,拜谢老者,走到石缝前,用拐杖一敲,说也怪,瘦瘦的竹杖真把坚硬的石头敲开了一道人能过的口子,霞姑走进黑洞,拐杖竟然发出光照亮照亮她前行,走了一段长路,狭窄的洞豁然开朗,紧接着看到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坐在一张石床上,闭目念经。旁边一口大锅架在熊熊的烈火上,锅里的水冒着白雾,云嵬被捆绑在地上晕死过去。霞姑大喝一声:“妖精,你往哪里逃。”说时迟那时快,她把拐杖打向妖精,奇怪的是拐杖变成几丈长的软鞭,缠在妖精身上。随之,她把妖精往外牵扯,沙精一看是个小女孩,发出狰狞的冷笑,张大血盆大口向霞姑扑来,霞姑敏捷的跑出洞口。手中丝毫不放松拐杖,出洞几米远后,沙精也赶到洞口,它一探出身子,霞姑立即把蓝布抛向它。顿时,天空狂风大作,黄沙飞扬,小小的纱巾在空中变成一张巨网将沙精团团罩住,沙精乖乖地趴在纱巾下,不能动弹,慢慢地变成了黄沙,网慢慢地张大,黄沙也随之流淌,整个石山一时间变成了苍莽折沙山,而上面的巨网渐渐地变成青绿的蔓荆树,像无数荆棘刺遍插沙田。霞姑转身进洞,可是云嵬胸膛大汗,命脉全息,霞姑痛苦流泪,正在这时,她手中拐杖的龙口里落出一颗晶莹的珠子,直落进云嵬胸膛。一瞬间,云嵬胸膛自合,云嵬竟又苏醒过来。当云嵬醒来时,拐杖化作一条金龙飞向洞外。霞姑明白了是仙人相助,立即和云嵬倒身拜谢。
自此之后,当地人们发现这种蔓荆结出的果子,泡水喝之后,能明目去热,消肿止痛。鄱阳湖边沙山的蔓荆子至今誉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