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
描述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
中药名称
高良姜
图片
中药学名(拉丁名)
ALPINIAE OFFICMARUM RHIZOMA
别名
膏凉姜、良姜、蛮姜
所属功效类
温里药
姜科
分布区域
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辛,温。入脾,胃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3-6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本草经疏》:“如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置圆底烧瓶中,加水200ml,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为止,加正己烷3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微沸,并保持2小时,放冷,取正己烷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高良姜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相应位的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②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病,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声)、干姜(炮)等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食后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姜汁一匙,盐一撮,为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⑦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 ⑧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理作用
毒性
醚提物小鼠灌胃的LD50为4.2±0.4ml/Kg,中毒表现为翻正反射消失,持续8h以上才死亡。小鼠灌服水提物120g/Kg,观察7d,无死亡。高良姜能使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发生诱变。(《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广药
相关论述
1. 杨士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3.《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4.《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5.《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6.《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自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囱盛暑之时,乘凉钦冷,泪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藐、良姜、革菱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胶冷脉伏,即是热深顾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既自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看也。pH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湿热积滞之肠僻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葛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桔之噎膈,湿热秽浊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7.《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8.《药性论》: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9.《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10.《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11.《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12.《珍珠囊》:温通脾胃。 13.《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14.《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15. 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元气。 16.《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17.《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传说渊源
       苏东坡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既热爱生活也乐于享受各种美食。因为他和当时掌权的宰相政见不合,从京城被贬到惠阳当一个小官。那时,广东是岭南瘴疠之地,北方人很难适应这里的天气环境。        苏东坡刚到惠阳时水土不服,经常上吐下泻,周围又没有亲人照顾,一下子就消瘦了很多,心情很苦闷。因为苏东坡以前在京城做大官的时候很清廉,关心老百姓疾苦,所以名声非常好。住在附近的邻居们都非常仰慕苏东坡,经常过来帮忙送菜,但苏东坡的肠胃却总不见好,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一天,有个邻居打听到苏东坡特别爱吃肘子,特意为他做了一道红烧肘子。这道菜看起来色泽红亮,闻起来香气四溢,立刻勾起了他的食欲。肘子吃起来肥而不腻,香辣可口。吃完后,苏东坡觉得意犹未尽,并且感觉肠胃也舒服多了。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品尝过各类美味,觉得这道红烧肘子味道与众不同,便询问邻居菜里加了什么特别的调料。邻居告诉他说,只比其他人做的肘子里加了本地特产的姜。当地人平常多用此姜来炒菜或泡水喝,对肠胃很有好处。        自此以后,苏东坡让人炒菜的时候都要放入这种调料,他的肠胃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他又可以尽享南方各种美食了。苏东坡在惠阳生活得十分惬意,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因为这种姜出于古高凉郡(今广东惠州一带),外形又和生姜很相像,当地的老百姓将其命名为“膏药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其味道没有生姜那么辛辣,既可用当食材也可药用。

最新招商产品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化妆品招商网资讯| 卫生部|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医药代理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医药代理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医药代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