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口疮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病有新久,证有虚实,病因不同,伴发症状各异,所以治法不一。归纳之,主要有以下六种治法。
一、清泻脾胃法:此法为脾胃积热所致之口疮而设。脾胃积热之生,多由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香燥,或肥甘酒酪引起。其症除口腔有多处溃疡,疮周色红而肿外,每多伴有口渴饮冷、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沉实或洪滑等。当清泻脾胃之热。宜用泻黄散(藿香、防风各9g,生石膏30g,栀子15g、甘草6g)加黄连9g治之。药后大便不下者,更加大黄9g,得泻则去。愈后,再服竹叶石膏汤(竹叶、制半夏各9g,生石膏24g,党参、粳米各15g,麦冬18g,甘草6g)调理之,则不发矣!
二、清心导赤法:此法为心火移于小肠所致之口疮而设。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有火,心热移于小肠。此症除口疮外,常伴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尿黄灼热或尿痛尿血、舌质红、脉数等。应清心导赤。笔者治此病,常用导赤散(生地15g,竹叶、木通各9g,甘草3g)加黄连9g,连翘15g,白茅根30g治之。
三、补气健脾法:此法为脾胃气虚所致之口疮而设。脾胃气虚多由饮食劳倦、或过吐、或大病之后损伤脾胃之气引起。其症除口疮不红不肿、疼痛轻微、久而不愈外,每每伴有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虚弱等。应补气健脾,用参苓白术丸或香砂养胃丸守方治之,其效颇佳。
四、益气生津法:此法为脾胃津气亏损所致之口疮而设。脾胃津气亏损,多由温热之邪侵入人体,损伤脾胃之津气引起。其症为口疮伴心烦口干、精神倦怠、不饥不食、口渴饮少、汗出短气、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等。应补益脾胃之津气。宜用仲景麦门冬汤(麦冬18g,人参、半夏各9g,大枣12g,粳米30g,甘草6g)加石斛、乌梅各15g治之。
五、滋阴清火法:此法为阴虚火旺所致之口疮而设。阴虚火旺多由思虑劳心致心阴亏损,或热病之后,阴分受伤引起。其症除口疮时愈时发、此起彼伏、久久不愈外,并伴有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舌尖红、苔少或无、脉细数等。应滋阴清火,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6g,黄芩、阿胶各9g,白芍15g,鸡子黄1个)化裁治之,甚验。如上症更见咽干夜剧、腰酸腿软或遗精早泄,则为肾虚火旺。应滋阴降火,宜用知柏地黄丸治之。
六、温补阳气法:此法为阳虚所致之口疮而设。阳虚引起的口疮,临床较为少见。其因多由素体阳气不足,或过汗过下,或大病久病后伤及人体之阳气引起。笔者临证40余年以来,共治此病12例,治愈6例,4例有明显之效,2例无效。其经验是:脾阳虚而症见腹冷而胀、时痛、大便稀溏、食少乏味、苔白脉沉弱者,用理中汤(人参9g,干姜、白术各12g,炙甘草6g)加木香、砂仁各9g,谷芽30g,山楂15g治之;肾阳虚而症见畏寒不热、腰脊冷痛、阳痿滑精者,用金匮肾气丸守方治之;脾肾皆阳虚者,用四神丸(补骨脂15g,吴茱萸、肉豆蔻各9g,五味子6g)加附片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