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以人的生命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养生方法也要按季节调整。
秋季宜收不宜散
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中,万事万物都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它的大意是说: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荣盛丰收的季节。天气晴朗,多风少雨,地面比较干燥;我们应该早睡早起,鸡叫的时候就开始一天的工作;心理调节方面应注意使情绪保持平静,不急不躁,心气平和,以躲避秋季的肃杀之气;因为秋季应“收”,所以在身体的精气神方面也应注意“收”,而不像夏季那样“开泄”,这样才算合乎秋季的“容平”之气,符合秋季的养收之道。
早卧早起收神气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天早晨的空气中含氧量较高,老年人宜早点起床,吐故纳新;秋天的夜晚,气温转凉,老年人宜早睡养神,有助阴精内蓄,保持人体阴阳调和。饮食清润养肺阴
秋季饮食应贯彻“少辛应酸”的原则,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梨子、柠檬、苹果、橄榄、葡萄、枇杷、石榴、山楂、甘蔗、梅子等。在食物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藕、白萝卜、冬瓜、鸭肉、猪肺、鲢鱼、干贝等。
精神安宁保容平
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凋零,常使人触景生情,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老年人尤其容易引起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之容平之气。老年人宜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运动有节收气血
夏季机体的“气血”向体表散发,到了秋季则开始从体表向内脏“收拢”,因而,在秋季老年人不适宜从事剧烈运动。但如果平时锻炼有素,也没有必要拘泥于成规,非要把平时的大运动量改成小运动量不可。
适合于中老年人的运动以有氧训练为好,如慢跑、散步、登山等。运动的时间以大于半小时为宜。此外,尤其要做好整理运动,它有利于收敛运动时向外耗散的气血。
秋季中午热,早晚凉,虽说“春捂秋冻”,可是上了年纪就不一定禁得起“冻”。所以,早晨外出时要多穿一些衣服,练得热了,可适当减去一些衣服。休息的时候,应披上外衣,防止着凉感冒。如果打算冬季用冷水洗脸或进行冷水浴,也应从立秋时开始,每天坚持,不可间断;一旦中断了,再坚持下去就有些费力。
谨防疾病避秋燥
秋季气温降低,皮肤血管收缩,心肺负担重,心脏病、哮喘病逐渐找上门来。中医认为,秋天“燥”气当令,气温降低,空气含水较少,干燥、寒冷的空气容易刺激呼吸道。应适度多喝水,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燥气”过度,便成燥邪。“燥邪”是一种致病因素,它侵犯肺脏,主要症状是咳嗽。预防“燥邪”侵犯,就要提高肺脏的抵抗力,养阴润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适当食用百合、银耳、山药、甜杏、仁白果、罗汉果、蜂蜜、冰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