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脉象_中医诊脉_中医脉学
濡脉
主病歌
气血微,脉见濡,精血伤,濡而浮,
骨中蒸,盗汗流,湿侵脾,或崩漏。
分部主病歌
左寸濡,心虚空,常盗汗,或怔忡;
左关濡,气血损,神恍惚,筋挛痛;
左尺濡,尿数频,精血少,或崩中;
右寸濡,肺气壅,发寒热,胸
中闷;
右关濡,脾虚困,体肿倦,食少进;
右尺濡,下元冷,虚寒生,泻痢频。
各论
脉象
濡即软的意思。濡脉之脉象即为浮而细软,稍按无力,如水面上漂绵一样轻浮。如《濒湖脉学》中曰:“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
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又曰:“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四诊抉微》中曰:“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
按之即空。”《诊家枢要》中曰:“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绵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
相类脉
(1)弱脉:沉而细小
无力,轻取即无。如《四诊抉微》中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脉简补义》中曰:“浮则为濡,沉则为弱。”《
濒湖脉学》中曰:“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2)微脉:轻取极细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
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濒湖脉学》中曰:“微则浮微如欲绝”。
(3)细脉:沉细而小,应指细直而软,状如丝线。如《濒
湖脉学》中曰:“细来沉细近于微”,《脉理求真》中曰:“细则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诊家正眼》中曰:“细之为义,小也,状如线
也。”
(4)虚脉:浮大而软,迟而无力。如《濒湖脉学》中曰:“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脉理求真》中曰:“虚则豁然浮大
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又曰:“濡脉……,不似虚脉之脉大无力。”
(5)芤脉:浮大中空而软,两边实,如按葱
管状。如《脉经》中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主证
濡脉多主气血虚微。如阴虚失血,崩中漏下,自汗遗精,或结核病
人骨蒸盗汗等均可出现濡脉。此外,脾虚湿盛,慢性腹泻等亦可以见到濡脉。如果是脾肾之气衰极时所出现的濡脉,即为无根之脉,预后多不
良。
(1)气血虚:凡亡血阴虚,崩中漏下,骨蒸潮热,遗精,结核盗汗等证均可以出现濡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
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所言“极虚”之脉象即指浮而细软之濡脉,或指沉细如绵之弱脉,非单独指虚脉也。《诊家枢要》中曰:“濡……,为气血俱不足之候,为少
气,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尺濡,男为伤精,女为脱血。”
(2)脾虚湿盛:由于脾阳虚衰,寒湿困脾,运化无权而致
脾虚湿盛。症见泄泻,纳差,胸闷,腹胀,少气,懒言等可出现濡脉。如《脉理求真》中曰:“濡为胃气不充,凡内伤,泄泻,自汗,喘乏多
有是脉。”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濡主阴虚,髓竭精伤,左寸濡者,健忘惊悸;濡在左关,血不荣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损;
右寸濡者,腠虚自汗;濡在右关,脾虚湿侵;右尺得濡,火败命乖。”《濒湖脉学》中曰:“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
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脉学阐微》“濡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濡:心虚惊悸,胸满气短,盗汗,失眠。
左关濡:右胁胀满不适,心烦喜
怒,血不荣筋而筋挛疼痛。
左尺濡:男子伤精,女子脱血,腰腿酸痛。
右寸濡:吐逆憎寒,胸闷,气短,自汗。
右关濡:脾胃虚弱,胃脘胀
闷,消化迟钝,虚肿,身倦,食少。
右尺濡:下元虚冷、肠虚泄泻,便溏,肢冷。(4)兼脉主病:数濡湿热,濡而细者,湿侵脾虚,濡而弦者
,眩晕肢麻。
治疗法则
濡为胃气不充,多主虚与湿证,治宜补气健脾,化湿为主,兼证者,可随证调治。如《脉理求真》中曰:“……濡脉
多责胃气不充,或外感阴湿,故治宜温补而不可用伤残之药耳。”
脉解
濡脉的形成多由于气血两虚,产后体弱,心力衰竭,心脏搏动力弱,
所以排血量减少,血管不能充盈而细缩;或由于湿邪弥漫,正气受遏,致使脉管壁松弛,弹力减弱,故脉见浮而细软,按之无力,如水上浮绵
,即为濡脉。
说明
濡脉脉位表浅,细软无力,轻取可以触知,重取反不明显。虚证与湿证均可出现,精血虚而不荣于脉,故主诸虚,但湿气阻压脉道,也见濡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