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脉象_中医诊脉_中医脉学
伏脉
主病歌
伏脉闭,阴寒盛,腹中痛,痰食停,
发霍乱,或疝痛,呕吐泻,温补灵。
分部主病歌
左寸伏,头眩痛,心惊悸,胸隐痛;
左关伏,两肋痛,寒邪闭,气上冲;
左尺伏,寒入肾,少腹冷,疝气痛;
右寸伏,气郁胸,冷痰结,胸
痹硬;
右关伏,积滞停,胃脘胀,腹中痛;
右尺伏,下焦冷,脐逆痛,证属阴。
各论
脉象
伏为隐伏之意。伏脉乃沉伏在骨之上,筋之下,须推开肌肉,按至筋骨始得。如《濒湖脉学》中曰:“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行筋下
。”又曰:“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脉经》中曰:“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难经·第十八难》中曰:“伏者,脉行筋
下也。”《诊家正眼》中曰:“推筋至骨,始得其形。”《脉理求真》中曰:“伏则匿于筋下,轻取不得,重按涩难,委曲求之,或三部皆伏
,一部独伏,附着于骨而始得。”
相类脉
沉脉:重按始得,轻取则无。如《濒湖脉学》中曰:“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而伏脉较沉脉更为沉
下,须重手按至筋下骨旁始得。沉脉浮取不见,中略见,沉取显见;而伏脉沉取时模糊不清,必须重按至骨则可取得。以此为别。
主证
凡寒
邪内闭,伏阴在里,气血阻滞等均可以出现伏脉。症见四肢厥冷,剧烈疼痛,如头痛、腹痛、疝痛、各种神经痛,癌肿痛等。
此外,由于气、
血、痰、火、食阻滞于里,霍乱吐利,寒厥之四肢逆冷等,亦可以出现伏脉。如《脉理求真》中曰:“伏为阻膈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寒闭
而伏,气闭而伏。其症见痛极疝瘕,闭结气逆,食滞忿怒,厥逆水气。仍须详其所因,分其为寒为火,是气是痰,是新是旧,而甄别之。”《
诊家枢要》中曰:“伏为阴阳潜伏,关膈闭塞之候,为积聚,为瘕疝,为食不消,为霍乱,为水气,为营卫气闭而厥逆,关前得之为阳伏,关
后得之为阴伏。”
(1)心阳不振:阳气欲绝,虚脱厥逆,可以出现伏脉。如《脉经》中曰:“心衰则伏”《脉简补义》中曰:“久伏致脱。”
此认为如果见到伏脉,就有可能发生虚脱。
(2)寒邪内伏,卒惊暴痛等可以出现伏脉。如《诊宗三昧》中曰:“凡气郁血结,久痛及疝瘕,留
饮,水气,宿食,霍乱吐利等脉,每多沉伏,皆经脉阻滞,营卫不通之故。”
(3)霍乱吐利,宿食停滞,痰饮内结等,亦可以出现伏脉。如《
濒湖脉学》中曰:“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此外,若吐泻脱水,津液耗伤者,亦可能见
到伏脉。
(4)分部主病:《四诊抉微》引滑伯仁曰:“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舍,沉忧郁郁;右寸伏,寒痰冷积;左尺伏,肾伏精虚,疝
瘕寒痛;右尺伏,脐下冷痛,下焦虚寒;左关伏,血冷,胁下有寒气;右关伏,中脘积块作痛,胃中停滞。”《濒湖脉学》中曰:“食郁胸中
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痛还破腹。”
《脉学阐微》“伏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伏:头眩痛,胸堵闷,心悸气短,
有时隐痛;
左关伏:头眩痛,肝气上冲,胁胀痛,心烦喜怒,脘满不思食;
左尺伏:肾虚,腰痛,少腹胀满,疝瘕寒痛;
右寸伏:胸满气短
,咳嗽气促,痰多,胸中痹硬等;
右关伏:胃脘胀满,不思食,中脘积聚疼痛;
右尺伏:脐下冷痛,寒气挛急。
(5)兼脉主病:伏而数为热
厥,是火邪内郁;伏而迟为寒厥,是阴盛于里。
治疗法则
伏脉者,治宜温阳通里,消食逐饮等法。须参照气、血、痰、火、食等病因,予以
辨证论治。若心衰致脱者,须急服生脉饮,以益气复脉,回阳救逆,助其心力。此外,见伏脉者,不可以发汗,盖伏脉兼表证,多因为先有伏
邪在内,偶有外感寒邪,而出现四肢厥逆,阴盛阳衰,治以姜附,外灸关元为宜。如《脉理求真》中曰:“伏为阻膈闭塞三候。或火闭而伏,
寒闭而伏,气闭而状,……仍须详其所因……,盖有火者升火为先,有寒者疏寒为急,有气者调气为顺,有痰者开痰为妥。新则止属暴闭,可
以疏通,久则恐其延绵,防其渐脱。岂可一见脉伏,而则妄用疏导乎。”
脉解
由于阳气衰弱,寒邪内伏,或剧烈疼痛等,致使脉气内伏不出
,阳气不得宣通,气血闭结,脉管潜伏不显;或因气血虚损,阳气欲绝;或因吐泻脱水,血液中的血浆减少,不能鼓动脉气外显,隐伏于里,
即形成伏脉。
说明
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着于筋骨。常见于邪闭,厥证,痛极,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若两手脉潜伏,同时太溪与趺阳脉都不见的,属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