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产地】产陕西甘肃四川等处,为多年生宿根草,根黄色,带有赤色之纹,故亦曰绵纹。
【性味】味大苦,性大寒,无毒(或作有毒)。
【主治】大黄为泻实热,荡积滞要药,主血闭热结,功能下瘀破症,荡涤肠胃,推陈致新,调中化食,大便燥结,女子经闭。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甄权】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
【大明】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结,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
【元素】泻诸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痛。
【容川】大黄味苦大寒,形大而气烈,得地火之阴味,色黄,为火之退气所发见,故能退火,专下血分之结,以味厚有烈气,味既降又得气之助,故走脾胃,下行更速更远。寒性皆下引。其纯于苦味,又有雄烈之气,以气行其苦味, 则走而不守。与黄连之守而不走,正好相反。大黄是治火之药,禀地气,入后天之血分也。
【药征】主通利及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秘,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脓肿。
【灵胎】攻凝结,消积滞。
【用量】普通五分至三钱。
【禁忌】凡气分病,及胃寒血虚,妊娠产后,均忌。
【炮制】拣去杂质,大小分开,浸泡约一小时,捞出沥干余水,切 3 毫米厚,长宽约 3 厘米块片,晾干或烘干即得。
熟大黄,取大黄片,用白酒调匀,待吸收酒后,蒸约 4 小时,以蒸黑为度,停火闷一夜,冷却后取出,烘干即得,酒炒至黑后,则质轻味淡,能上清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