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名称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说明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说,所谓“阴阳者”,乃是天地间之真理也。世间万物皆不离阴阳之纲纪,万物之变化皆始于阴阳之消长,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于此, 大地之神的表征也。吾人治病必求其本源于何 处。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天阳地阴之说。阴阳间消长之定律,吾人可如此说,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 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为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也。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寒气也就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则必生污秽。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所以, 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是故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 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五臓,由五赃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四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水属于阴较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乃由食入体中之髙单位营养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液维持。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 形体乃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则气必伤。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为身体所受用。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之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生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