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歧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说明
歧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 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 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阴。阴阳
荨荨,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歧伯回答,人之外表为阳,体内为阴。以阴内为论,人身之中位为阴。其下部位为“太阴”。“太阴”之根源于足大趾之“隐白”穴,此为“阴中之阴”。其后为“少阴”。少阴根源于足底之“涌泉”穴,为“阴中之少阴”。在少阴之前为“厥阴”,厥阴之根源于“大敦”穴,此为“阴中之至阴”,其绝无阳气,故名“绝对之阴”。这是三阴进退聚合之法则,“太阴”为司开之能,受纳由“阳明”进入之五谷精华,“厥阴”为“阖”,为血之尽,为营养供应之最末端,故为“阖”。而“少阴”为枢纽,主司太阴与厥阴之贯通能量之源也。此三阴互相帮助,不可失一也。其相搏而不相失,故可以“一阴”为名。阴阳互相来往, 生生不息,运行身体周而复始。气行在里而形之于表,相辅相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