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屑背痛。寸口脉沈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沈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沈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沈而濇,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濇,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濇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潘,谓之解体。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濇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麤常热者,谓之热中。
胃的大络,又名“虚里”。其上贯穿横膈膜而与肺相连,再出表面居于左乳之下,其脉动甚而隔衣可见,这是宗气所聚之所,为气之总汇, 也是胃气根之所在。一旦病人喘息剧烈,造成左乳下宗气脉位时常停止(现今之因气喘缺氧而造成心臓衰竭),就是病在胃之大络中,病邪聚此而积留不去造成的。如果宗气脉位停止搏动,即是心脏已停止,此人已死。因此,左乳下之搏动触及衣物,就是宗气在活动的表现。
要知道寸口之脉过与不及所表现出来的病, 可以依照以下之规则来看:
(一)寸部脉出现短脉,此人必然头痛。因为寸口为胸阳之所在,如果脉短则胸阳不足,阳气无法入头,头是诸阳之会,今阳气不足,故头痛。
(二)寸脉如出现过长之脉,病人必有足胫之病,此阳盛于上而不下也。
(三)寸脉坚而搏出表面时,病人必有肩背痛,因背肩为胸阳之腑,此阳欲出不出受阻之象也。
(四)脉沈而坚实,其病在中在内部,此为阳气受阻于中无法出表之象。
(五)寸脉浮在皮表且盛大时,这是病在表也,因病人有表症,阳气尽出与之相抗也。
(六)寸脉如沈而微弱状,表示病人里阳不足(即免疫系统较弱〉,就会有往来寒热(体能与病邪相抗,时胜时败),或肠子下坠或下腹疼痛。
(七)寸脉如沈而左右两侧横跳,此必膓下有积聚不去,胸阳无法下达也。或出现腹中有瘀积凝阻之病。
(八)寸脉若沈而急缓不定,逭也是往来寒热之表现,如第六条,都是胸阳不足造成的。
(九)手部的脉出现盛大且内滑而坚搏者, 此病必在外,是阳气出表与病邪相抗之象。(十)手部脉如出现小而坚实之状,此必病生内也,其邪阻阳不使出状。
(十一)手部脉呈小面微弱,重按之则四散, 此病已久,病人已至气血两虚也。
(十二)手部脉如浮且滑而快者,是新得之病,病人免疫系统受病激而壮盛之自卫能力表现。
(十三)手部脉如急状,此病乃疝气或脐之部位疼痛,此阳气受阻于下焦腹部,多因寒致也。
(十四)脉出现滑动上下状,此为风病,风中于表也。
(十五)脉形重按即散出,衰示病人有麻木不仁的病。因气血不足,无法润养皮肤关节乃致。
(十六)脉形呈缓慢但滑动上下状,病人必有内热之病。
(十七)脉如盛大而紧,此必有胀满之病。举凡脉象顺从阴阳之变化,此病易治;脉反
逆阴阳不合于四时,此病必难治。
脉不合乎四季之变化,又有五臓相克之现象,此病难治。
吾人诊尺脉时须注意下列事项:
(一)凡手臂多呈现青色之血管,表示病人失血遇多。(二)尺部之脉缓而散名之“解□”,即易疲劳倦怠也。
(三)人安卧于床,但脉形却盛大,此即“脱血”现象,人必极虚也。
(四)尺脉如按而形散且上下滑动,必因津液不足,故知病人必过量出汗而致也。
(五)尺部之肤如冰冷且脉形细小,为里寒巳盛,病人必下痢不止。
(六)尺部之肤若热,且脉又较粗大,此即“热中”,也就是中焦内热壅盛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