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歧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名称
歧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说明
歧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眞。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 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歧伯回答,三部分上、中、下三部,两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必须用手指来指示,方可知其真位。
上部之天部,位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
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位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地部就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
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 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藏,地部以诊察肾臓,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