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名称
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说明
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 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 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胜,藏于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疎,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 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歧伯回答道,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 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 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 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 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