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歧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病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
名称
歧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病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
说明
歧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病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歧伯答道,温疟之病,得之于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之时, 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 阳过盛则生热矣。俟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