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歧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名称
歧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说明
歧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歧伯答道,瘅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 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 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