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 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 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痩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倶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 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痬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 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 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歧伯回答道,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 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 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 此名“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素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若此人素瘦弱,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瘴疠之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 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痳疯、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 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 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