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沈。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 之论。
名称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沈。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 之论。
说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沈。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 之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 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 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黄帝说,所谓“三阳”者,就是手足之太阳经。当太阳之脉气进入肺而达于寸口脉时,必呈浮洪且大状。如杲是弦浮且重按则无脉,表示有病,此时须取决于阳不足有多少,细心观察,使之合于阴阳之常规。
所谓“二阳”者,就是手足阳明经了。其脉至手太阳寸口脉时,必会浮大而短有力。若出现脉弦细且沈数无力即有病了,表示夏季炎热时节,病会恶化至死。所谓“一阳”者,即手足少阳二经,脉气至手太阴寸口时,会与人迎脉一样,忽大忽小。一旦出现弦急如悬吊不下状,这是少阳有病了。若出现纯阴之弦脉则主死亡。
所谓“三阴”者,是六条经脉气血之主司来源者。其交于手太阴经,脉气入寸口会有缓有力的脉形。若是伏沈如击鼓,脉不浮出,表示生病了,令人肺气虚而胸无大志。
所谓“二阴”者,就是手足少阴二经,其络肺。但气行归于膀胱,其络脉与脾胃相连。
所谓“一阴”者,即手足厥阴二经。若其脉气独出寸口,为真臓之脉,表示此人经脉已无气血可存,阳气上浮头面,脉动无鼓动之力,呈钩状滑动快速。
以上“六脉”,时为阴,时为阳,互相交通相合并,其通达五脏之内,且合于阴阳消长之理, 先到之脉气为主,后到之脉气为客居,随时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