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 明主病。不胜一阴,耎而动,九窍皆沈。
名称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 明主病。不胜一阴,耎而动,九窍皆沈。
说明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 明主病。不胜一阴,耎而动,九窍皆沈。
三阳一阴,太阳脉盛。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沈,胜肺伤脾, 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 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沈为脓胕。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黄帝答道,太阳为诸阳之首,可以称为“父”。阳明之阳是卫外固守用的,少阳的阳是协调其间的纪律,使气血不妄行,使五脏尽能受惠。阴中之太阴为诸阴之道,可以称为“母”。阴中之少阴为雌性,柔而强轫,是主生育之气机,称之为“雌”。阴中之厥阴,为独阴无阳之所。如二阳一阴,即阳明证与厥阴证互见,此必主病在阳明。因阳明固卫之力无法承受厥阴之独盛阴寒之气,脉形必呈耎绵中空的形式搏动,全身九窍功能必然衰退。
太阳盛阳之脉与厥阴阴极之脉相并合,则太阳脉气必胜,厥阴之寒必无法抑止其盛阳,此过盛之阳因无阴来调和,必影响五脏之协调性及功能。外证可见易发惊骇状。
少阴与阳明同时并见,病必生在肺。手少阴之脉如沈紧,表示肺气受损,脾气已伤。外证可见病人谩骂不休,行为狂妄,甚而入脑发为癫疾。
少阴与少阳相并见,此病必出于肾,肾阴之气必入居胸阳之位,行走于心脘之间,以致下焦空虚,终于大、小便不通,手足不听使唤。
厥阴与少阳相并见,脉现代结,时欲断绝, 这是阴寒之气入心,进出又不按时,时进时出无法预知。外证是咽喉干燥无津,其病因土脾脏运化不力。
阳明与太阴相并见,亘相抗衡不容,阴无法胜阳又不容阳,阳又无法抑止阴之盛势,终致两败倶伤,阴阳并绝断。此际如脉浮,必生血积成块之病,脉沈下则生附骨之脓疡。
人体中阴阳都呈旺盛时,能通全身阴阳十二经脉,上则能令人神清目明,智虑清明。下入体则五脏相安无事,各司其职不殆。吾人用此来诊断病人生死之期必无误差,合于一年四季阴阳消长之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