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续伤寒篇
说明
续伤寒篇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答曰:呕吐而利,是名霍乱。
霍乱之名始见于《汉书·严助传》,其言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者是也。此病南方为患,北方罕见,盖因地气之湿,遇天之阳气外张,互相蒸之,逼人汗泄太过,导致血热而燥渴,于是在饱食之后又食冷物,于是湿热不得外出,宿食不化,浊气上升故吐,清气下降故泄,肠胃不适,因而吐泄不止,由此可知霍乱之名,就是指吐泄不止之证也。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这段的目的是要后学者能区分出太阳伤寒与霍乱是不同的,如果出现表里并病时,应先治里症,然后再解表症。像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这些是太阳伤寒无疑,而现在兼有呕吐与下利,这是表里皆病的现象,这也可以称之为『霍乱』。遇到这种情形时,要先治霍乱之吐下症,等到吐利好了,如果出现发热等太阳证时,再去治表。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阳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伤寒之症如脉微涩者,这是四逆汤证,病家是因为心阳不振,导致寒水不能气化造成血寒于体内,病原是来自霍乱,而今有伤寒之症, 因此用麻黄汤之类无法治好,失治后三周左右,病由阳入太阴,就会
下利,此时还有上热未去,无法给予热药,故不可施治。等到阳热自回后,大便转燥而利止,即排出矢气,这时就是阳明证,其便必硬, 二周内会好,这是因为阳明经尽止于二周。
下利后,当便鞭,鞭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下利之症如转热后,大便必硬。如果大便硬而胃口好,这是回到阳明证,表示自己会痊愈的,不需要治。但是如果病人没有胃口,就要等十三日,之后病人能开始吃食物以后就会好了。如果没好,就表示病不在少阳与阳明,可能已经入里了。
利止,恶寒脉微,而复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如果下利停止,病人又出现恶寒脉微小无力,之后又开始下利时, 就表示病人血寒了,此时救逆的处方就是四逆加人参汤了。四逆汤是温阳救逆第一方,功能起死回生,多使用于心脏衰竭之危症时。此处之失血,并不是真的贫血,而是血寒,所以不用当归、川芎、白芍之类的补血药物。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病人霍乱吐利不止时,出现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病家多热又欲饮水者,给予五苓散。如果是寒多而不饮水者,表示里寒湿重,此时给予理中丸服。
伤寒治则是当有表症时,必先解表,而今有伤寒症但兼具吐利时, 就不可解表。五苓散之功在能将表之寒水引回体内,再自小便排出, 使得新水能取代旧水,故能止渴。理中丸能去里寒湿同时补足肠胃的津液,是治疗肠胃寒湿之主要处方。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
之。
这里是说里症之吐利好了以后,如果病家还有身痛等表症时,我们就该帮他解表,解表用桂枝汤就可以了。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里阳不守而上浮,就会呕吐而且汗出。阴寒内结,就会下利而恶寒。这是水气盛血衰之症,于是造成四肢拘急而且冰冷的现象,这是四逆汤证。
病家又吐又下利,照理说应该津液已经失去,然而小便还有,又出大汗,甚至于还下利出未消化的食物,这是里真寒、外假热的症状, 其脉微小欲绝之象,此为脉症相合,易治之症,是标准的四逆汤证。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遇到吐到已经无可吐,下利到已经无可利的阶段时,病人必虚汗出不止,因为里阴已极虚,无法固阳,因而仅存之阳外出,故可见汗出,此时四肢已经无阴可以滋润,又无阳可以伸屈,所以四肢会拘急不解,脉当是微细欲绝,这是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证。
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这是说按照前面所说的用四逆汤后吐利停了,再服用桂枝汤发汗后,病人的脉已正常了,本来应该就好了,但是出现吃饭后肠胃好像不消化的现象时,这是因为病体刚才恢复过来,肠胃之气尚虚故也, 稍事休息一阵,就会自己好的,这是不需要处方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