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药药网 / 医药资料 / 倪海夏—人纪之《神农本草经》讲义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名称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说明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即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 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
桂枝
麻黄各二两 生姜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细辛
大枣十二枚 甘草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
行皮中,即愈。
这里的两个汤方过去经方家都没有办法把它解释的很清楚。其实很简单的利用中医阴阳的观念就可以解释,阳就是气,阴就是血。如果一个病人气先走,血不走,就是所谓的『阳前通则恶寒』阳气不在血里面,病人就会有怕冷的现象。如果是血走了气没有走,病人就会有麻痹不仁,这是『阴前通』的基本的观念。当食物与饮水进入胃里面去以后,由于肠壁、胃壁所有的消化系统都有一层膜在上面,如果胃的火不够时,会影响到脾阳的消化力,于是吸收力就不够。胃本身有火,胃是阳,脾是阴,正常状态下,胃火消食后,原本该要经过油网交给脾脏的,但是脾的吸收力不够,结果食物营养就顺着肠壁渗出去,于是同时遇到病人肾脏的阳不足,就是里寒过盛,造成所有内脏都太寒了。平常吸收的食物营养经过三焦油网后转交给脾脏,脾脏是土生万物,可以将营养灌溉到所有的脏去,所以肝心脾肺肾都能够接受到营养。现在病人的状况是所有的内脏都寒了,不吸收任何东西。我们的腑吸收营养要交给脏,结果脏不受,而胃液又把它消化掉了, 结果就造成所有的营养停在肠壁、脏腑之间和三焦油网的中间,因为停在这个地方,中医就称之气分。张仲景知道是这样子,现在大家有
这个观念以后,诸位先不要看里面的条辨,诸位先去看汤剂内容。他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胃的位置在我们的中焦,胃旁边有腹膜,吃下去的水和饮通通梗在这里,整个绷起来的形状刚好是胃外膜绷起来的状态,当然会整个腹部都硬梆梆的,形状就像大的菜盘一样,这就是『气分』。张仲景了解到这病因所在,因此第一个要让内脏的功能恢复,这就要靠麻黄附子细辛汤,内脏寒太盛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可以把里寒去掉。前面用桂枝汤,是因为桂枝汤能够健脾,而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里面是不用芍药的,原因是当时病人已经是在很虚弱的状态之下,这个时候如果用芍药,而芍药用酸苦涌泄的,是能攻血、破血的药,就会让病人更虚弱,所以就把芍药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