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
    
 
 
 
 别名
 
     雷丸、雷矢、雷实、竹苓、竹林子、竹铃芝、木连子。
  
 
 形态
 
     雷丸菌  菌核体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径0.8~2.5厘米,罕达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细密的纵纹;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蜡白色,半透明而略带粘性,具同色的纹理。越冬后由菌核体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生长地
 
     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亦产。  
  
 
 采制
 
     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或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化学成分
 
     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  
  
 
 
 
 应用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2,脑囊虫病,常与半夏茯苓同用.
  
 
 混合
 
     苦寒,有小毒,归胃大肠经. 杀虫.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2,脑囊虫病,常与半夏茯苓同用. 
  
 
 
 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扑或煎水洗。
  
 
 应用2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2,脑囊虫病,常与半夏茯苓同用.  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