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别名
 
     斑蝥、斑猫、龙尾、蝥、斑蚝、龙蚝、斑菌、晏青、龙苗、羊米虫、老虎斑毛、花斑毛、花壳虫、小豆虫、放屁虫、花罗虫、章瓦。
  
 
 形态
 
     ①南方大斑蝥,又名:大斑蝥。  体长15~30毫米,底色黑色,被黑绒毛。头部圆三角形,具粗密刻点,额中央有一条光滑纵纹。复眼大,略呈肾脏形。触角1对,线状,11节,末端数节膨大呈棒状,末节基部狭于前节。前胸长稍大于阔,前端狭于后端;前胸背板密被刻点,中央具一条光滑纵纹,后缘前面中央有一凹陷,后缘稍向上翻,波曲形。小楯片长形,末端圆钝。鞘翅端部阔于基部,底色黑色,每翅基部各有2个大黄斑,个别个体中斑点缩小;翅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翅面黑色部分刻点密集,密生绒毛,黄色部分刻点及绒毛较疏。鞘翅下为1对透明的膜质翅,带褐色。足3对,有黑色长绒毛,前足和中足跗节均为5节;后足的跗节则为4节,跗节先端有2爪;足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接触皮肤,能起水泡。腹面亦具黑色长绒毛。  具复变态,幼虫共6龄,以假蛹越冬。成虫4~5月开始为害,7~9月为害最烈,多群集取食大豆之花、叶,花生、茄子叶片及棉花的芽、叶、花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②黄黑小斑蝥,又名:黄斑芫青。  外形与上种极相近,体小型,长10~15毫米。触角末节基部与前节等阔。  生活习性及分布同上种。  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大斑蝥全长10~25毫米,宽5~10毫米;小斑蝥长10~15毫米,宽5~7毫米。头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对较大的复眼及1对触角,触角多已脱落。背部革质鞘翅上有3条淡棕色横带纹。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气特异,味初辛后苦。以个大、有黄色花斑、色鲜明、完整不碎者为佳。  
  
 
 生长地
 
     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以河南、广西产量较大。  
  
 
 采制
 
     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捉时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肤、粘膜。捕得后,置布袋中,用沸水烫死,然后取出晒干。  斑蝥:拣净杂质,除去足、翅。米斑蝥:将米置锅内加热,喷水少许至米粘贴锅上,俟烟冒出时,加入斑蝥,轻轻翻炒,取出,去净米粒,除去足、翅。(每斑蝥10斤,用米2斤)    
  
 
 化学成分
 
     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1~1.2%,脂肪12%及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台湾产者)含斑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此外,一般斑蝥属含斑蝥素1~1.5%。  
  
 
 
 
 应用
 
     1,徵瘕积聚,经闭,2,痈疽恶疮,顽癣,瘰疬等.
  
 
 混合
 
     辛温,有大毒,归肝肾胃经. 破血逐瘀消癥,攻毒散结. 1,徵瘕积聚,经闭,2,痈疽恶疮,顽癣,瘰疬等. 
  
 
 
 用量
 
     外用:研末敷贴、发泡,或酒、醋浸涂。内服:炒炙研末,1-2厘,或入丸、散。
  
 
 应用2
 
     1,徵瘕积聚,经闭,2,痈疽恶疮,顽癣,瘰疬等.  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顽癣,口眼歪斜,喉蛾;内服治瘰疬,狂犬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