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别名
牡蛎、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蠔莆、蠔壳、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煅牡蛎。
形态
①近江牡蛎 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左壳附着,较大而厚。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足退化,无足丝。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 ②长牡蛎 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左壳附着。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 我国沿海都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③大连湾牡蛎 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左壳附着。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气无,味微咸。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生长地
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采制
全年可采集。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煅牡蛎:将洗净的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化学成分
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硅及氧化铁等。另谓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痰核,瘰疬,徵瘕积聚等症.3,用于滑脱诸证.常与煅龙骨相须为用,治疗遗精,滑精,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多种正虚不固,或脱之证.4,煎汤治疗肺结核盗汗.5,煅牡蛎有制酸作用,用于胃痛泛酸,与乌贼骨,浙贝母,共为末内服.
混合
咸涩微寒,归肝肾经.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痰核,瘰疬,徵瘕积聚等症.3,用于滑脱诸证.常与煅龙骨相须为用,治疗遗精,滑精,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多种正虚不固,或脱之证.4,煎汤治疗肺结核盗汗.5,煅牡蛎有制酸作用,用于胃痛泛酸,与乌贼骨,浙贝母,共为末内服.
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应用2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痰核,瘰疬,徵瘕积聚等症.3,用于滑脱诸证.常与煅龙骨相须为用,治疗遗精,滑精,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多种正虚不固,或脱之证.4,煎汤治疗肺结核盗汗.5,煅牡蛎有制酸作用,用于胃痛泛酸,与乌贼骨,浙贝母,共为末内服.